恆常運動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重要方法之一,既能提高胰島素敏感度,也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及改善情緒。全面而循序漸進地進行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平衡及伸展的綜合式練習,效果最佳。糖尿病患者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運動模式,為長期「抗糖」做好準備。
Tag: 疾病資訊
慢性腎病原來有機會威脅你和我?|腎病科專科醫生張卓堯
慢性腎病很多人都聽過,但往住誤以為是年老必經階段,根據數據顯示,慢性腎病是香港的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影響的範圍不輸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腎病對於大部份患者來說是一種隱形的殺手,直到病情已經相當嚴重,才會被發現,因而容易忽視腎臟兩大殺手—糖尿病和高血壓!腎病科專科張卓堯醫生為大家深入淺出解釋慢性腎病的成因、症狀及預防方法。
增肌有助控制血糖 穩定血糖只做1類運動就夠?|養和醫院一級物理治療師陳家銘
恆常運動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重要方法之一,既能提高胰島素敏感度,也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及改善情緒。全面而循序漸進地進行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平衡及伸展的綜合式練習,效果最佳。糖尿病患者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運動模式,為長期「抗糖」做好準備。
蛋白尿究竟對腎臟有什麼影響?|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李俊康
很多人都知道糖友的腎臟特別易出事,卻未必知道高血糖如何損害腎臟?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李俊康醫生解釋,由於糖尿病是一種專門破壞微細血管的疾病,而腎臟作為一個擁有非常多微血管的器官,自然成為了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低血糖有分真假?擅自違「糖約」隨時令血糖飆升|養和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中心 署理二級護理主任梁仲怡
糖尿病患者需要嚴謹控制血糖,以減低各種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但在管理病情期間,特別是用藥初期,身體未必能即時適應血糖「高山低谷」的波動,可能會出現低血糖,甚至是假性低血糖。適逢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我們將一連五集探討糖尿病相關議題。本集先講解真假低血糖的區別以及應對策略、學習正確補糖,以及如何有效管理血糖,避免因低血糖帶來的風險。
中醫調理|冷鋒襲來易誘發面癱 中醫醒自推手法助復原
面癱主要可分為中樞性及周圍性兩種。中樞性面癱是發生於中風時出現的症狀,除面癱外,患者多數伴有其他症狀,如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等,但本文暫不討論。今次主要集中介紹的是周圍性面癱,亦即西醫學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痺,或稱為貝爾氏面癱。
糖尿病藥物之前世今生|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 醫生伍超明
糖尿病稱為百病之源,又常被認定是不治之症,令人聞之色變,其實在糖尿病的治療領域內,隨著科技進步,藥物的種類越來越多,大大幫助了糖友控制病情及減低併發症風險。今集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伍超明醫生以歷史角度出發,為大家揭開糖尿病藥物的神秘面紗。
糖尿病是由吃甜食引起?打破糖尿病6個常見迷思|養和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中心主任盧國榮醫生
為了讓大眾更了解糖尿病,接下來的一個月的節目主題為關注糖尿病。今天邀請到養和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中心主任盧國榮醫生,與我們打破糖尿病迷思。盧醫生,大眾對糖尿病的嚴重性是否有忽視?在臨床上有否遇到病人在確診糖尿病時感到驚訝?
糖尿病易致百病纏身 防不勝防?|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林景欣
糖尿病究竟有多可怕?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林景欣醫生指出,許多患者在糖尿病初期未必有明顯的症狀。當血糖較高時,患者可能會出現「三多一少」,如多渴(口渴)、多尿(尿頻)、多吃和體重下降的徵狀,其他徵狀包括容易疲倦、皮膚發癢、傷口不易癒合等。由於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有些患者在確診糖尿病時已經出現嚴重併發症,大大影響生活質素。如果糖尿病長期控制不當,可導致微血管和神經系統疾病,如慢性腎病(蛋血尿、腎衰竭)、視網膜病變(眼底出血、視網膜脫落)、足部潰瘍等,並且增加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中風、心衰竭等。
患上癌症還要兼顧慢性病?糖尿病+癌症治療關鍵在日常丨臨床腫瘤科謝耀昌醫生
踏入老年,很多慢性病就隨之而來,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心腦血管阻塞等等,慢慢地相繼出現。之前講過肺癌與其他肺病的互相影響之後,今期就分享糖尿病人患上癌症之後所面對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有些治癌藥物會直接影響血糖值,影響糖尿病人的血糖隱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