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大腸瘜肉高風險變大腸癌!日本研究新技術切除大粒瘜肉

醫療科技|大腸瘜肉高風險變大腸癌!日本研究新技術切除大粒瘜肉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的癌症,當中約95%屬於腺癌。醫學證據顯示,超過九成的腺癌是由腺瘤瘜肉演變而成,一般需時大約五至十年。近年醫學界積極提倡高風險人士及早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期間若發現瘜肉,可即時將瘜肉切除。然而瘜肉有大有小,亦有不同的形狀,並不是全都可用傳統的方法切除。

健康-醫療科技-大腸癌-大腸瘜肉-日本技術

外科專科高彩華醫生表示,瘜肉的形態一般可分為凸起型或扁平型,若瘜肉大於兩厘米或過於扁平,就未必能用傳統方法切除,可能須應用「大腸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Colorectal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處理。

高醫生表示:

「傳統瘜肉切除是透過內窺鏡,用鉗夾走瘜肉或用一個圈去套著瘜肉,然後將圈慢慢收緊,直至切斷瘜肉。而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則是在瘜肉底部注射特別的液體,然後用電刀切開黏膜,再用電刀慢慢切割,將瘜肉和肌肉層完全分開,直至瘜肉組織完全切除為止。」

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由日本研發,相對於傳統瘜肉切除主要有三大好處:

  1. 若瘜肉過大,黏膜下剝離術可以一次過將瘜肉完整切除,成功率較傳統方法高出一倍。
  2. 以傳統的瘜肉切除術處理較大瘜肉,若不能完整切除瘜肉,復發率超過一成;而用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復發率則大約只是百分之一。
  3. 若瘜肉被完整切除後,病理報告顯示有惡性癌細胞,醫生可以較準確判斷病人是否需要做大腸切除手術。
健康-醫療科技-大腸癌-大腸瘜肉-日本技術

隨著技術進步,部份早期的大腸惡性腫瘤也有機會以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處理。「其實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比傳統大腸切除手術有不少優勢,例如病人未必需要全身麻醉,肚皮上不會有傷口,肚內亦不會出現腸道駁口,可以更快復原及出院。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亦可替病人保留大腸,減少病人手術後排便習慣改變或腸胃的不適。」

高醫生補充,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是較複雜的手術,需要接受過專業培訓的醫生進行。而它的缺點是所需的時間較長,平均可能要用一至兩小時切除一粒大瘜肉,處理較大的瘜肉可能要更長時間;而黏膜下剝離術引致腸穿孔或流血的風險亦較高,未必適合所有病人,建議病人向醫生詳細諮詢。

鳴謝:高彩華醫生
   外科專科
編輯:何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