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今年夏天異常炎熱,而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病)的人數也快速增加。據日本電視台報導,日本COVID-19 確診人數連續9週增加,較6月急速倍增,醫護人員憂慮,如果確診數繼續增加,醫療系統可能會崩潰。
Category: 健康+
大眾對健康資訊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們透過不同形式的專業、貼心健康內容,把不良健康因素控制於預防層面,和大家一起遠離都市亞健康。
疾病資訊|腸胃病卻有非腸胃症狀更難辨!忽視關節痛、體重減輕可爆發併發症
據了解,每100人中就有1人患有乳糜瀉病史;然而,大約10%的1型糖尿病患者也患有這種疾病。研究表明,乳糜瀉和1型糖尿病之間可能存在遺傳關係。那麼,乳糜瀉是什麼呢?
「食乜都瀉」!腸道長期發炎飲食對策 1類飲食法特別適用小童患者|養和醫院過敏研究統籌主任及高級營養師陳勁芝
很多時候人們談及腸胃發炎,都是指進食時出現細菌感染,這類屬於急性腸炎, 很快便會康復。另一種為慢性腸炎,即腸道有長期發炎的症狀,而炎症性腸病便屬此類。炎症性腸病是否我們時常聽過的腸炎?炎症性腸病其實是什麼?
疾病資訊|衞生署:本港女性每6人就有1人缺鐵 頭髮、指甲變脆=缺鐵性貧血警號!
鐵質是血紅素的成分之一,衛生署首次在人口健康調查評估港人鐵質水平,指缺鐵和缺鐵性貧血普遍率整體分別為5.7%及3.5%,防護中心非傳染病處高級醫生(公共衛生資訊)林慕勤表示,鐵質對氧氣運輸和細胞功能至為重要,一般可經進食攝取足夠鐵質。而缺鐵的人士亦可能患上缺鐵性貧血,應攝取足夠鐵質。
中醫養生|口乾、眼乾、皮膚都乾!中醫用一杯茶紓緩乾燥綜合症
近日,不約而同都有數位病人因口乾問題而求醫,部分患者以為可能與糖尿病有關。但在中醫查問血糖指數,患者空腹血糖不見異常。再詳問病史,均伴有眼乾澀病症。在中醫師看來,這些患者有機會患上乾燥綜合症。
保健專家|潮熱天氣加重皮膚毛病!2種保健配方抑制香港腳、濕疹
踏入夏天,一些和天氣炎熱潮濕的疾病相繼而至,有關上呼吸道感染、敏感、濕疹、暗瘡和香港腳等皮膚問題不絕於耳,大家都在尋求西藥以外的自然療法處理方式,好讓大家對自己的皮膚健康可多一個選擇。
情緒健康|強迫症唔一定狂洗手!學生焦慮爆炸強迫充電都係症狀
你有多認識強迫症?很多人對強迫症的了解都只限於不停洗手,以下這些情景又有哪些是屬於強迫症症狀之一呢?
DSE放榜日倒數壓力爆煲! 中醫推4穴位提升抗壓力
中學文憑試(DSE)放榜在即,面對如此緊張時刻,相信考生應感不少壓力。想紓緩壓力,應從多方配合,如自行調節心情、尋求傾訴等,其實在中醫角度,穴位按摩亦可改善情況,今次就介紹4個相關穴位。
手腕易骨折的出現是骨質疏鬆的警號?|骨科專科張智諾醫生
骨質疏鬆通常讓人聯想到脊椎或髖關節骨折,然而,手腕骨折(遠端橈骨骨折)同樣是一個重要的警示。易受影響的高危族群包括中老年人(尤其是更年期後或過早停經的女性)、有骨折家族史、長期使用類固醇或抗癲癇藥物、體重過輕、缺乏鈣質和維生素D、運動不足或長期臥床人士。了解手腕骨折與骨質疏鬆的關聯,有助預防及治療這種骨骼疾病。
「唔開心就唔開心」 隱藏情緒更痛苦!
「好小事啫!」、「唔駛開心啦!」……從小到大,我們難過時,或多或少會得到這樣的回應。漸漸地,失落的情緒被看待成是壞的、不應該的。每當它們到來時,我們便急於解決、逃避或壓抑它。我們學會隱藏恐懼,隱藏難過,隱藏憤怒,因爲我們害怕變得可笑、軟弱或不再可愛。然而,困難情緒來襲,就有如一場流沙風暴,我們越是苦苦掙扎,便越是深陷其中,當我們責難自己爲何要傷心、要生氣時,豈不是痛上加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