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食物中毒2死5重症 一文了解14個案幕後兇手

寶林食物中毒2死5重症 一文了解14個案幕後兇手

台灣台北市信義A13「寶林茶室」出現疑似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食物安全風波引起廣泛關注及討論。目前累計至少有12個食物中毒案例,其中已造成2人身亡、5人重症,正於加護病房、1人輕症住於普通病房。

健康-熱話-食物中毒-寶林-食物安全-米酵菌酸

綜合台灣媒體報導,昨(27日)有消息指出,新光醫院一名66歲男重症個案,上午11點30分因急性腎衰竭不治身亡。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林嘉謨在當日下午記者會中表示,食物中毒很多都在幾個小時內就發作,很少遇到如該名患者「幾天後」才出現猛爆性肝、腎衰竭,「也是第一次遇到。」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死亡個案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首名患者為新北市三重區的40歲呂姓男子,於本月22日前往信義A13寶林茶室用餐,食用素食炒粿條後突然身體不適,2天後搶救無效身亡;而第二個死亡案件,為66歲的楊姓男子,他於本月19日和朋友一起去吃飯,只有他點了炒粿條,回家後身體不適及肚瀉拉了30幾次,一週後情況急轉直下,惡化成肝衰竭、敗血性休克,普遍呈現肝指數破萬、血液偏酸,於27日11點30分左右死於多重器官衰竭。

健康-熱話-食物中毒-寶林-食物安全-米酵菌酸

由於致死原因不明,為了釐清死因,今(28日)上午9時30分已針對40歲呂姓男子、66歲楊姓男子2名死者遺體進行解剖,相關檢驗結果未公布。

而衛福部昨晚召開跨部會專家會議,與會者包括食藥署、疾管署相關人員,以及感染科權威醫師、台大副校長張上淳、法務部法醫研究所代表、環境部化學署,以及6位毒物學專家。會後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於記者會上表示,中毒原因最可能還是從食物本身來,而且認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毒素的「可能性滿大的」。

中毒通報個案陸續新增

在昨晚(27日)9點左右,台南市衛生局接獲台南市立醫院通報,接收1名50歲女性急性肝衰竭於加護病房治療。該名個案於3月21日下午1至2點曾到寶林茶室用餐,只點選「粿條」食用。當晚開始陸續出現頭暈、腹瀉、嘔吐等症狀,因症狀持續且出現茶色尿,患者於24日前往臺北仁愛醫院就醫,個案婉拒院方住院建議逕返台南。25日再前往台南市立醫院急診就醫,因肝、腎功能異常,入住一般病房治療;26日下午因急性肝衰竭改入住加護病房,目前意識清楚。昨日家屬告知護理人員個案有寶林茶室用餐之飲食史,該院立即通報衛生局。

什麼食物含有米酵菌酸?

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說,該案例是非典型的食物中毒案例,症狀是疲倦、惡心、嘔吐,顯然是非常罕見的細菌性毒素。他說,醫院對病人進行常見造成食品中毒的細菌及病毒培養,包含沙門氏菌、痢疾桿菌、困難梭狀桿菌等,但目前結果都是陰性,衛生局會持續追蹤檢體檢驗狀況。早於衛福部記者會之前,外界就有醫生推測過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的可能性。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常見可能會產生米酵菌酸的食物為米製品、玉米製品、椰子製品。在發酵過程中受到椰毒假單胞菌污染,讓細菌產生「米酵素酸」毒素,一般容易在攝氏20至30度、PH值中性的環境中繁殖。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說,根據疫調,中毒個案集中於三月十九日至廿二日到寶林茶室用餐,都有食用粿條或河粉,這兩種食材以同樣原料製成,並指「中毒原因最可能還是從食物本身來」,中毒因素目前看起來聚焦在此類食物,但也不能排除其他可能。

健康-熱話-食物中毒-寶林-食物安全-米酵菌酸

根據食物安全中心指出,米酵菌酸由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產生,這種細菌在土壤及植物中無處不在,最佳生長溫度為攝氏37度,且米酵菌酸耐熱,而且沖洗不去,毒性超強,且目前醫界對米酵菌酸並無解毒劑,只要一毫克毒素,就可能致命。米酵菌酸潛伏期預計為1至10小時,可能會對肝臟、腦部和腎臟產生負面影響,造成一系列不良症狀,包括: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致死率高達40至100%,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