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出現在女性身上的機會比男性為高,主要原因是生育導致骨質流失較快。一位70歲婆婆每天買餸煮飯給孫兒吃,有天在街上跌倒,之後感腳痛麻痺,求醫發現是骨質疏鬆性骨折,需要接受漫長的醫療過程。
Author: michele
香港女性生育率列全球最低 研究預測2050年全球75%國家唔願生
香港生育率低及人口老化問題已非新事。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發佈《2023年世界人口狀況》,香港女性生育率之低位列全球第一,香港女性一生平均生育 0.8 名子女,低於韓國、新加坡、澳門等地區。根據人口統計學家的觀察,東亞的人口衰退趨勢持續,甚至有研究預測2050年全球人口可能出現負增長。
保健專家|飲水係養生防病第一步!呢個時間飲水有助排廢物、護血管
飲水是每個人最基本又重要的健康來源,偏偏如此「基本」的飲水習慣都引來各個學派激烈討論,試圖找出身體最適當的飲水量,以及飲水時間,讓這個身體最重要的元素能夠盡情發揮功能,把身體健康帶往更高層次。以下就讓我們探討一下最佳的飲水量和最佳的飲水時間吧。
保健專家|食咗益生菌半年都無助通便?專家拆解常見誤用與迷思
益生菌的廣告可說是一浪接一浪,幾乎從不間斷。有關益生菌的資訊五花八門,主流資訊姑且半真半假,更多的是在一些已確認的主流資訊下,無限延伸出其他耳環是真的用途,導致出現有如服用益生菌可以抗癌、美顏、以至抗敏感及逆齡抗衰老等等。以下將介紹兩個真實案例,為大家破解一下益生菌的誤用及雷區,讓大家站在亂說話的KOL面前,可以保障自己的健康。
手腳變大、視線變模糊 腦下垂體瘤影響荷爾蒙症狀難察覺|養和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曾振邦
腦下垂體負責平衡荷爾蒙分泌,若出現腫瘤,可能會令患者有不同的內分泌問題,而手術切除是常見的治療方法。
動物保育|保育工作的意義 與海洋公園攜手拯救受威脅物種
來到海洋公園的展館,會發現動物資訊中不時出現一個「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標誌,究竟是甚麼意思呢?
醫療服務|醫管局派中醫師到大灣區培訓 支援中醫醫院建立中西醫協作人才
醫管局今年4月開展「大灣區進階中醫住院臨床培訓計劃」,安排香港中醫師到大灣區的中醫醫院接受為期8個月培訓,負責住院病人臨床治療。醫管局計劃與更多大灣區中醫醫院合作,每年培訓20名香港中醫師,長遠有助建立香港中西醫協作人才庫,將來中醫醫院啟用亦可有人手儲備。
家庭幸福|香港家庭幸福指數持續「一般」 家福會建議4方面推動家庭健康
家福會自2020年起每隔兩年發表一次「香港家庭幸福指數」調查結果,昨日(5月8日)發佈「香港家庭幸福指數」2024及分享調查結果,顯示香港家庭幸福水平與2022年相若,跌幅不明顯;但特別指出有照顧者的家庭幸福指數與其他組別有差距。
癌症治療|發燒未必係感冒、流感咁簡單!化療中患者可因1病徵進入「危險期」|臨床腫瘤科謝耀昌醫生
上期分享了化療引發的血小板太低的成因和處理方法,今期分享另一種常見的化療副作用——白血球過低的處理方法。
醫療科技|大腸瘜肉高風險變大腸癌!日本研究新技術切除大粒瘜肉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的癌症,當中約95%屬於腺癌。醫學證據顯示,超過九成的腺癌是由腺瘤瘜肉演變而成,一般需時大約五至十年。近年醫學界積極提倡高風險人士及早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期間若發現瘜肉,可即時將瘜肉切除。然而瘜肉有大有小,亦有不同的形狀,並不是全都可用傳統的方法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