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塑生活|塑膠使用不當恐致癌  呢類膠遇熱更釋放毒素

走塑生活|塑膠使用不當恐致癌 呢類膠遇熱更釋放毒素

「走塑」成為近日全城熱話。塑膠自20世紀開始被大量製造及使用,由於它不能在自然中分解,可導致自然環境和生態的破壞。其實塑膠製品若使用不當,有機會釋放毒素,甚至可增加患癌的風險,外國更曾有研究發現在人類胎盤中找到微塑膠,足見塑膠氾濫對人類健康之影響。減少使用塑膠刻不容緩!

生活-家居-走塑

1至7號塑膠大解「毒」

塑膠材質辨識碼由1-7號不等,各由不同物質所製造,特質不同,故用途亦有所分別。部分如果使用不當,有機會增加患癌的風險,大家絕不能掉以輕心。

1號塑膠:PET

1號塑膠為PET(Polyethylene terphthalates,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具有質量輕、韌性佳、耐酸鹼、不透氣等特質,但耐熱性差(耐熱度僅60-80℃),廣泛用於各種容器,特別是飲料容器。PET一般無毒性,不會增加罹癌的機會,但長時間被陽光曝曬、加熱,恐溶出化學物質。

生活-家居-走塑

2號塑膠:HDPE

2號塑膠為HDPE(High-density polyethylene,高密度聚乙烯),由於硬度大,且可耐各種腐蝕性液體的侵蝕,耐熱度約90-110℃,所以常被用於製造塑膠袋、紙容器表面的PE淋膜、食用油容器等。HDPE一般無毒性,但當PE進入焚化爐燃燒,可能會產生一氧化碳、甲醛、酮類、脂肪酸、甲烷及乙烷等物質,無論對環境及健康均構成風險。

生活-家居-走塑

3號塑膠:PVC

3號塑膠為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具有易加工及可塑性等特質,所以被普遍使用,主要用於非食品容器、各類醫療器材等。PVC一般無毒性,但它並不耐熱(60-80℃),如接觸熱食後,會釋出有毒成分氯氣,長期食用恐傷害身體。另外,其成分氯乙烯單體為已知的人類確定(第一級)致癌物。

生活-家居-走塑

4號塑膠:LDPE

4號塑膠為LDPE(Low-density polyethylene,低密度聚乙烯),耐熱溫度為70-90℃,主要用於製造包裝食物、塑膠袋、塑膠膜等。LDPE一般不會產生毒性。跟2號塑膠(HDPE)一樣,4號塑膠亦含有PE,若以焚化爐燃燒,對環境和健康均有害處,因為可能會產生一氧化碳、甲醛、酮類、脂肪酸、甲烷及乙烷等物質。

生活-家居-走塑

5號塑膠:PP

5號塑膠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具有韌性佳、可抗酸鹼、耐熱(100-140℃),所以被廣泛使用於日常生活中,亦是較理想的食品容器材質。PP雖不具口服毒性,但並不代表完全無毒,有報導曾指出,若使用相關塑膠容器盛裝剛煮滾的熱食,恐讓塑膠淋膜的單體溶出,就會增加釋出毒物的風險。

生活-家居-走塑

6號塑膠:PS

6號塑膠為PS(Polystyrene,聚苯乙烯),吸水性低、硬度較高,所以用來製作成免洗餐具(包括杯、盤、湯匙、攪拌棒、叉、刀等)、食品容器(如泡麵碗、蛋糕盒等)、文具(如尺、原子筆外殼)等。PS本身沒有毒,但耐熱度低,70°C已達極限。一旦接觸高溫(超過70℃)後,會出現軟化塌陷,可能釋放致癌物苯乙烯。

生活-家居-走塑

7號塑膠:其他塑膠製品如PC、Melamine等

7號塑膠為上述6類塑膠以外的其他塑膠製品,種類相當多元,較常見的有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Melamine(三聚氰胺)等。

PC具有質輕、透明、耐熱及耐衝擊等優點,常被用於製造奶瓶、水瓶、運動器材、眼鏡、CD、DVD、家用電器等。值得留意,PC在製造過程常加入雙酚A(BPA),如果使用時不稍刮痕、磨損,或高溫加熱相關塑膠產品,可能會把雙酚A釋放至食物或飲品中,接觸過量可能會增加健康風險,如導致乳癌、泌尿系統疾病、女性早熟、影響腦部發展等。

Melamine具有耐用耐摔的特性,主要用作製成仿瓷餐具,使用時應避免盛裝高溫(超過70℃)的食物或飲品,也不可微波加熱,否則有機會釋放具有毒性的三聚氰胺和甲醛,有害健康,如導致腎臟發炎、結石,甚至引致癌症等。食物安全中心曾就仿瓷餐具的一般使用,提出以下建議:

  • 按照產品說明和指示使用仿瓷餐具。
  • 切勿使用破裂或表面破損的仿瓷餐具。
  • 切勿使用仿瓷餐具加熱或烹煮食物。
  • 切勿把仿瓷餐具放進微波爐或傳統焗爐內使用。
  • 切勿以仿瓷餐具盛載熱油或強酸食物。
  • 如用仿瓷餐具盛載高溫的油炸食物,應待食物稍為冷卻後,才把食物放進餐具內。
  • 清潔仿瓷餐具時,切勿使用含砂質的清潔劑、可刮花餐具的清潔用具或強力化學物,以免損毀餐具表面。

生活-家居-走塑

外國研究:人類胎盤中都有微塑膠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微塑膠?微塑膠是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或顆粒。有調查指出,全球93%的樽裝水和83%的自來水都含有微塑膠。微塑膠的長期存在和積累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

微塑膠的出現已是不爭的事實,不但普遍存在於自然環境中,想不到連我們的身體亦不倖免!2020 年有意大利科學研究團隊首次在人類胎盤中檢測出微塑膠。2022年3月24日《環境國際》(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期刊發表一篇以最新技術檢測人體血液中塑膠微粒的研究:「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首次在人體血液樣本中檢測到塑膠微粒。有學者指出,不論微塑膠是以甚麼途徑進入人體,人體排除塑膠微粒的速率遠比吸收到血液內的速度為慢。至於長期的健康影響,則需要更多的研究。

生活-家居-走塑

塑膠使用不當,對健康及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大家還不快快投入走塑生活。

參考資料:台灣癌症基金會綠色和平食物安全中心無塑海洋

圖片:Pexels、網上圖片

編輯:黎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