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真心為孩子好?家人之間要有呢個界線

父母真心為孩子好?家人之間要有呢個界線

家長知道仔女「我的志願」是什麼嗎?如果他們的計劃不像你預期,又會有什麼反應?好多青少年為了滿足父母期望,放棄自己所愛的興趣,註冊輔導心理學家教家長認清子女的幸福,不要因為「愛」子女反而傷害子女。

子女夢想 vs 父母期望

筆者與中學生傾談時,其中一個最常談及的題目是「你的夢想是甚麼?」,很多時候都會出現以下回答:「父母想我成為……」或「我爸爸、叔叔、姑姐都是醫生,大家都希望我也可成為一名醫生……」。為甚麼筆者問學生的夢想,而學生答的卻是其他人對他們的期望?

父母期望-子女成長-心理學-自我形象1

嫌孩子愛演劇沒出息

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學生故事來了解現今青少年狀況:一個學生經常來輔導室,每次到來都在哭訴他被家人壓得透不過氣來。他告訴筆者,曾經他以為自己喜歡舞台劇、參與製作,甚至參與演出是不能告訴別人的秘密,他也覺得自己沒出息,直至他與筆者傾談,才首次感到被人認可,亦減少了自己喜歡舞台劇的羞恥感。

筆者真心欣賞這個學生對舞台劇的熱情以及所表現出的能力,可惜的是他的父母及外公外婆卻經常對他說:「不要浪費時間在沒出息的事情上!」、「你為甚麼總是這麼不懂事?」在他父母和長輩的心目中,只有成績優越才是有價值、有出息,因為他們都期盼這學生將來能成為醫生;要是他在學校的成績考得不好,固然是會被罵得很慘。可是即使班主任在他父母面前稱讚他有進步,他父母仍然批評他沒盡力、沒出息,回家後還拿他的成績與其他同學比較。

在長年累月都受著父母及家中長輩的批評下,學生內心傷痕累累,連他都相信自己是沒出息、不懂事。唯一能令父母家人認可的就是要努力考上醫科,於是他不敢去想或提出自己想讀舞台劇有關的科目,只管照著父母的意思去做。

父母期望-子女成長-心理學-自我形象3

以強迫手法望子成龍

這個學生的情況在香港,以至其他亞洲地區都相當普遍。許多人相信,考取好成績就能進入好學校,入讀好學校就會做到高收入的職業,然後過著富足而幸福的人生。父母希望子女將來能有安定的經濟狀況,於是不自覺地勸導、強迫及威嚇子女選擇父母要他們讀的科目、父母要他們做的職業、甚至是父母要他們結婚的對象,以父母的心態上來說,會覺得「我都是為了孩子好才會這樣做」。

的確,這是父母對子女表現關愛的一種方式,但也請父母細心想想,自己的內心深處有沒有潛藏著「只要我孩子考得好成績、未來有高收入,自己就可以在人前有面子,老來的生活也能安泰」這欲望?或是潛藏著「我為孩子犧牲那麼多,花了那麼多金錢和時間,就算我要孩子按照我的意思做,也是理所當然」的心態?又或是將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託付在子女身上?父母們可有發現自己支配子女的慾望在不知不覺地悄悄運作,以致不在意子女自身的希望,沒有了解子女的想法、感受、個性和能力,只強行讓子女走他們不想要的人生?

無法得父母認同 形成罪疚感

想要在講求物質生活的社會生存是需要金錢,卻不是只有賺很多錢的職業就能令人幸福。


父母對子女有期望並非壞事,只是父母不顧及子女的希望、想法、感受、個性和能力,持續地要求子女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作子女或許仍然會心不甘情不願地走父母想要的人生路,可是這卻會對親子關係及子女的身心健康帶來影響:莫說子女長大成人、事業有成後不會感激父母,就是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對父母充滿懼怕、煩厭、埋怨、甚至憤怒,導致身心都生出病來。

父母期望-子女成長-心理學-自我形象2


事實上,子女自出生起就很關注父母的心情,希望自己能被父母認同和愛護,於是會盡力順應著父母的心情走,這是所有子女不知不覺中都在做的事。子女在長年努力都無法得到父母認同,因而很可能會形成自我肯定感低落、無力感和罪疚感,覺得是自己沒有用、自己不夠好,經常在意他人的評價,容易受別人反應影響。

不被接納感受 自殘緩解痛苦

另外,有些子女可能曾試著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只是不管說多少次,最終父母還是要子女按著父母的意願去做,子女覺得不被理解,認為講出來也沒有用,因著這種絕望,子女很可能會透過自殘行為來表達自己和緩解內心的痛苦。

長年被控制 或會患抑鬱症

在青少年時期的子女,本該是慢慢離開父母、開始發展自立的時期,若果父母仍然支配著子女,而子女本身又是一個「想達成父母期望的乖孩子」的話,可能會產生出「脫離父母的控制」與「聽從父母吩咐」的糾結。

若父母沒有察覺,讓青少年子女長久地被父母控制,子女可能會發展出厭食症、抑鬱症等精神病患。由於子女對父母的控制感到無力,他們有機會轉移至控制自己的飲食和體重來增強自我控制感;子女亦有可能對父母的控制感到厭惡憎恨,可是他們又不能對父母顯露敵意,於是他們會轉移至厭惡憎恨自己而陷入抑鬱狀態之中。

父母期望-子女成長-心理學-自我形象6

家人之間的界線

家人之間的愛本是親密,奈何過於緊密至失去了彼此的空間和界線,會阻礙子女的發展,子女會百病叢生,父母也會苦惱不已,這對關係及彼此身心發展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如何才能使一家人活得舒暢?作為父母的,或許並非只從教養子女的技巧著手,而是覺察和整理自己埋藏在內心的慾望和情意結,父母需要明白你認為的幸福≠子女的幸福,父母對子女有期望的同時,更重要是能夠尊重和理解子女的希望、想法、感受、個性和能力,這樣才能營造出對家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一家人才能活得舒暢。

參考資料:

片田珠美 (2020) 。 都是為你好,難道我會害你嗎?揭開父母情緒勒索、遷怒、控制、差別
待遇的暗黑心理,停止複製傷害迥圈。
大好書屋。

鳴謝 :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張婉玲小姐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

圖片:Freepik
編輯:周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