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節食營養不良?  厭食症原來同精神病有關!

減肥節食營養不良? 厭食症原來同精神病有關!

厭食症患者不但造成營養不良,飽受精神和心理困擾,嚴重的更可致命!在今集新城健康+節目「醫+直播」中,主持人JC請來精神科專科醫生鄭珊探討厭食症這個有關飲食失調的精神問題。醫生指出,患者通常不會察覺到「異樣」而主動求醫,若不及時治療的話,死亡率可高達10%!身邊人的洞察力及鼓勵,對幫助患者遠離病魔,提升身心健康有其重要性。

健康-疾病資訊-厭食症

厭食症的成因

精神科專科醫生鄭珊表示,厭食症患者以女性居多,高發年紀多數為剛發育、青春期的女孩,男女比例相當懸殊,男女比例是一比十。

成因主要分為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內因即是身體因素,這涉及到基因遺傳,如果有家族成員患有厭食症或暴食症、飲食失調問題,其他成員患上此病的機會都會較高。相對暴食症,厭食症的基因遺傳影響更加高。

至於外因,則是指一些環境因素。屋企是小朋友或青少年最主要的生長環境,父母的相處模式、父母之間的不和、父母教導小朋友的方法,以及小朋友自己的內因(即他對自己的看法、一些完美主義的性格特質等),都會令他們較易患上厭食症這個情況。

鄭醫生指出,厭食症的核心特質在於患者覺得自己身體太胖,肥胖並不美麗,而她對肥瘦的看法亦已遠遠脫離了一些客觀的標準。「就算身上有少少肉、有少少皮下脂肪都會接受不到。她之所以有這些看法,某種程度可以說是外界給她的『資訊』,例如父母常對她說:『你很胖,你再吃就變肥妹。』她把一字一句慢慢吸進腦海。此外『瘦就是美』的這種現代美學觀,都會影響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

健康-疾病資訊-厭食症

厭食症的治療方法

厭食症患者對自我形象的想法變得非常極端,也無法「返回正軌」。鄭醫生說:「為甚麼她會對自己有那麼嚴苛的要求?要處理問題,要從一些心理和家庭環境因素入手,而不是單靠飲食機制(叫患者吃多東西)。」

厭食症高發年紀為剛發育、青春期的女孩。求學階段,青少年可以控制到的東西不多,而進食和做運動則是可以控制到的範疇。為甚麼她愈吃愈少?可能她在反抗一些東西,可能在反抗學校給他的很多壓力、很多的無理要求,或者反抗一些同輩之間的東西或者一些家裏的東西,可能是父母之間的不和、父母對她那種過分的操控等。「她其實想反抗但卻沒有能力,潛意識裏面就變成控制一些她可以控制到的東西,控制自己的進及體重,拿回一種自主權。

鄭醫生指出,現時並沒有一種有效的藥物用於治療厭食症。治療方面,可能有需要涉及不同專業範疇的醫護團隊,除精神科醫生外,還要有心理學家及家庭治療師,跟患者及其家人了解情況,從而協助患者慢慢重新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以及與食物關係。營養師則跟進患者進食程度、飲食編排等。

健康-疾病資訊-厭食症

 

厭食症死亡率較高

精神科醫生在治療當中又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鄭醫生說:「作為醫生的,我們要同時兼顧照顧患者的身體狀況,還有其他方面如心理狀況、人際關係、家庭關係等。就精神病人來說,厭食症的死亡率是比較高,如果得不到及時的適當治療,死亡率可高達10%。」

發育中的患者由於實在太瘦,心臟、大腦都得不到營養,會愈來愈衰竭、發展遲緩,記性會很差。值得一提,當沒有營養供給大腦,大腦進入長期處於飢荒的狀態,思想就會愈來愈固執、愈來愈單一。

醫生會先評估患者有否任何健康風險、潛在的風險,有可能要入院進行治療。鄭醫生說:「很多時候厭食症的人士已達到一個警界線的體重,例如身高1.6米可能輕到只有20公斤。為何要入院?因為體重太輕,不可以讓患者進食得太急。一旦操之過急,體重上升得太快,身體細胞未必適應到,就會有生命危險。入院期間,密切監察患者身體狀況、進食後反應等,對治療成效有其重要性。」

健康-疾病資訊-厭食症

厭食症:一個特別的精神病

厭食症是一個很特別的精神病,因為它很少單獨出現,通常有厭食症的人士都會有其他情緒病或者精神病。比較常見的是焦慮症、抑鬱症,有人則可能有些強迫症的情況,即是她沒有辦法不去想關於食物的東西或者關於自己心靈的東西等。 治療上,除了厭食症外,醫生也要了解患者會否有其他情緒問題的病症,繼而對症下藥。

臨床上如何釐清患者是一個飲食失調為主的厭食症,抑或是一個情緒主導的情緒病? 鄭醫生以典型的抑鬱症為例,患者會覺得做甚麼都沒有興趣,沒有任何喜悅的感覺,連原本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也提不起興趣。

至於厭食症呢,則是另一回事。如果你給她吃東西,她都想吃,但是大腦卻對身體發出一個指令:「你不可以吃東西,因為你吃了,就胖了,到時你就『大鑊了』!」為了避免胖肥、身型的改變,她就強迫自己不去吃東西,她運用一種對自己非常嚴苛的行為,令自己一直一直瘦下去。

抑鬱症與厭食症兩者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所以要釐清究竟患者不吃東西是因為想法還是沒有興趣。

健康-疾病資訊-厭食症

厭食症與暴食症:飲食失調「兩姐妹」

除厭食症外,相信大家對暴食症亦不感陌生。暴食症可以理解為「悲憤化為食量」 ,即是在短時間內吃掉一大堆東西,即在兩個小時內吃下超過 正常人在兩個小時內進食的分量。吃到他自己覺得失控,但他不懂得停止,他亦覺得很羞恥,不想讓別人看到。他也很擔心自己的形象,故之後便運用一些方法,讓剛才吃下的食物嘔出來,這感覺很不舒服。

鄭醫生指出,厭食症與暴食症兩者關係緊密,可算是「兩姐妹」。「有部分厭食症的人士以前可能試過暴食症,而有部分暴食症的人士以前則是康復的厭食症患者。其實兩者做法有點相似,都是限制自己吃東西,然後又很擔心自己身體形象。不過暴食症的體重是不會過輕的,如果體重過輕,又同時間在短時間內把很多東西嘔吐出來,這些行為可能都未必是暴食症。」

健康-疾病資訊-厭食症

厭食症患者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有病」,一定要靠其他人的幫忙,留意對方的健康狀況,例如是否瘦得太快、甚至瘦弱到掉頭髮等,那時就要帶他尋求合適治療。

圖片:Pexels、Unsplash
編輯:黎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