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蔡宏興較早時到新城廣播接受《民生無小事》節目訪問,與主持林潔瑩、柯創盛分享新上任後市建局的工作進度。蔡宏興指,將加快重建步伐,並就檢討現行同區七年樓齡賠償機制作廣泛諮詢,同時強調需平衡財政穩健與社會責任。
蔡宏興在本台節目中表示,市建局已開展6個重建項目,今年至明年將主動提出收購開價,加快市區更新。而政府亦於6月撥出兩幅土地支援市建局,但仍需審慎理財「收購項目要小心衡量財政能力出價」。
另外他又指,舊樓老化問題嚴峻,需「提速、提效、提質」,包括優化收購賠償方案及安置流程。現行賠償參考同區七年樓齡價格,他表示將廣泛諮詢持份者,探討機制是否需調整,「經濟環境改變,是時候檢討」。他提出安置方案應靈活,如提供同區或較遠地區選擇,並考慮長者需求「非一刀切」。

他強調市區更新不止重建,需結合城市設計,如改善街道環境、增加綠化。他舉例東維港灣海濱長廊研究計畫,可提升重建項目價值。此外,市建局將加強樓宇維修教育,推動「聯廈聯管」模式,集中資源提升管理效益。
面對地產市場下行,他承認部分項目或虧損,但重申市建局「非純商業機構」,需平衡社會效益。他亦表示,去年發行120億港元債券反應理想,未來將賣地靈活推出市場回籠資金。至於保育方面,他以中環街市為例,指保育應融入現代生活元素,非單純保留建築。
他坦言公私營角色不同,市建局更重社會責任,目標是「打造宜居城市」,未來將縮短重建周期,並推動程序「拆牆鬆綁」,與社區持份者協作提速更新。
詳細訪問內容,請重溫 7 月 20 日,中午12時 – 1 時《民生無小事》節目,新城「財經台」、「知訊台」、「采訊台」三台聯播。

民生無小事|與深圳市養老護老院合作推動樂齡科技 設評測中心、辦博覽會促進雙方對接
社聯行政總裁陳文宜今日(13日)到新城廣播接受《民生無小事》節目訪問,與主持林潔瑩、柯創盛分享社聯在應對人口老化方面的重點工作,包括樂齡科技、照護食及大灣區養老計劃等。陳文宜指,樂齡科技已從教育推廣階段發展至產業化,透過科技可解決高齡化社會的需求。
陳文宜在本台節目中表示,社聯與深圳市養老護老院合作推動樂齡科技,設立評測中心,並舉辦大型博覽會,促進供求雙方對接。她分享,輔助科技如醫療床、起重吊機輪椅等,能幫助長者居家安老,減少院舍壓力,同時降低社會成本。

她又指,針對吞嚥困難長者,社聯與廠商會一同推動「照護食」標準,根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並冀未來將標準延伸普及至飲食界、物流界,以降低長者財政負擔及提升其購買力。她透露,社聯正與大灣區機構合作制定統一標準,並加強人才培訓,未來將進一步普及至地區餐廳及外送平台。
她亦提到,AI技術可應用於陪伴長者、部分治療及評估部分照顧計劃等,另外, 亦可將服務單位需求及標準,透過與AI互相配合運用,從而了解哪方面需要加強。而對於政府擴大「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她建議加強資訊透明度及交通配套,協助長者適應跨境養老生活。
面對社福開支削減,她倡導檢討服務協議,簡化行政程序,而社聯設立的「至善獎」嘉許社會服務領域中表現卓越的機構,從而鼓勵跨界合作,吸引企業與學術界參與社會服務,緩解資源不足問題。
詳細訪問內容,請重溫 7 月 13 日,中午12時 – 1 時《民生無小事》節目,新城「財經台」、「知訊台」、「采訊台」三台聯播。

民生無小事|易志明倡設實時停車位資訊App 協助「粵車南下」駕駛者適應
特區政府近日公布「粵車南下」計劃,首階段將於11月開放每日100個配額,允許內地車輛直接進入香港市區,以刺激本地消費。航運界立法會議員易志明及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今日(6日)到新城廣播接受《民生無小事》節目訪問,與主持林潔瑩、柯創盛探討相關配套及挑戰。

易志明在本台節目中表示,原計劃分兩階段推行,首階段僅限內地車輛停泊機場轉乘,次階段才開放市區,但因應公眾及業界呼籲,政府調整為同步開放,僅因驗車程序需時而略有延遲,至11月末方才可進入市區。他認為,此舉能更有效測試實際交通影響,並吸引高消費旅客留港過夜消費。
葉文祺指,香港泊車位不足及交通規則差異,如紅燈能否轉右等問題需正視,建議內地駕駛者來港前須熟悉本地規則。易志明補充,政府將透過驗車期間播放教學影片、發放小冊子,並建議政府研究推出實時停車位資訊App,協助駕駛者適應。

針對跨境塞車問題,葉文祺建議參考港車北上的「車上過關」模式,減少旅客上下車時間。易志明則強調需賦權執法部門如入境處去打擊非法載客,例如綁定車輛與駕駛者身份,違規者即時遣返。
兩人均表示看好計劃對零售、酒店及主題公園的帶動作用,建議業界推出泊車連住宿套票。葉文祺特別提到,郵輪碼頭若增設停車位,可吸引駕車旅客乘坐郵輪,但目前配套不足。
詳細訪問內容,請重溫 7 月 6 日,中午12時 – 1 時《民生無小事》節目,新城「財經台」、「知訊台」、「采訊台」三台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