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海洋公園的展館,會發現動物資訊中不時出現一個「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標誌,究竟是甚麼意思呢?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又簡稱 IUCN,自1948年起發展成規模最大的國際非牟利自然保育組織,成員來自 160 多個國家的專家、科學機構、政府及原住民組織。IUCN編制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評估動植物及真菌的狀況,根據分布範圍及數量等數據,將物種列入其中一個保育級別。按絕種風險由低至高排列,這些級別分為「無危」、「近危」、「易危」、「瀕危」、「極危」、「野外滅絕」及「滅絕」,如未夠資訊去評估,則列入「數據缺乏」。易危、瀕危和極危的物種統稱為「受威脅」物種,需要更多保育工作去拯救牠們。至2023 年底,名錄所涵蓋的物種有157,190種,但只佔地球上所有動植物及真菌物種的7%,因此當局積極推動科研及評估。現時名錄內的受威脅物種約有 44,000 種,其中106 種會在香港出沒。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提供可靠資訊,廣獲認同,是保育及教育工作的強大後盾。海洋公園經常展示各物種的保育狀況,亦參考名錄所提及的生態威脅,訂定要重點保育的物種以及要提倡的保育行動。名錄反映現時的生物多樣性逐漸流失,因此IUCN及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WAZA)聯合發起名為「Reverse the Red」的全球運動,呼籲各界為保育物種共同努力,逆轉劣勢。此運動啟發海洋公園推出「逆瀕行動 – Mission R」,希望與大眾攜手拯救物種及其棲息地。
真的有可能逆轉劣勢嗎?大熊貓就是好例子!大熊貓於1990年被列為瀕危,這備受關注的動物成為海洋公園保育大使。多年來,本園讓數百萬計訪客認識大熊貓,與研究所合作,支持多個野生大熊貓計劃。中國政府亦為大熊貓成立自然保護區,進行全國性調查,禁止捕獵,並將圈養大熊貓放歸野外。到2016年,大熊貓的保育級別得到改善,變為易危。這證明了教育及科研的重要性,而大眾及政府的參與也是關鍵。大家真的有能力去拯救物種!
除了大熊貓,海洋公園還有其他屬於各個保育級別的動物,例如鎚頭鯊、川金絲猴、南跳岩企鵝和水豚。歡迎大家來認識這些物種及其保育資訊,了解日常生活與大自然的關係,探索更多保育方法。
今年暑假,海洋公園將再次舉辦「大自研童學會之夏日歷險課程」,讓小朋友邊玩邊認識動物,包括被列為易危的亞達伯拉象龜。
圖片來源:海洋公園
「新城唱好音樂會2024」 《周禮茂作品展》將於6月8日晚上7點在海洋公園怡慶坊舉行,齊集人氣歌手包括陳慧琳、楊千嬅、張敬軒、及林奕匡等。持有音樂會門票之人士可以半價優惠購買海洋公園標準入場門票!
折後成人只需港幣$249 (原價港幣$498),小童只需港幣$125 (原價港幣$249),即可於2024年6月8日當天提早入園暢玩。
*請於海洋公園正門售票處出示音樂會門票方可享受優惠,每人限購買一張適用於當天之入場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