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宣布,日本出現首宗「蜱蟲病」(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下稱SFTS)人傳人的病例,為一名20多歲男醫生,在接觸患者後11天出現發燒症狀,隨後確診是SFTS,所幸症狀目前已經好轉。但春天正是蜱蟲活躍季節,大家不得不提防蜱蟲叮咬,除了SFTS更有可能感染其他蜱蟲傳染病。
據日媒《NHK》(19日)報導,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指出,1名20多歲男醫生於2023年4月收治1名感染SFTS的90歲患者,男醫生在接觸患者後11日出現發燒症狀並確診SFTS,經查男醫生與男患者的病毒是同一基因,因此確定是人傳人感染。
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補充說明,90多歲患者住院期間,醫護人員均有採取感染管制措施,但患者在確診前的檢查過程中,男醫生並未戴手套;且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男醫生雖有配戴口罩及手套,但並未戴上護目鏡,懷疑因而感染。
SFTS主要透過蜱蟲叮咬傳播,症狀包含發燒、腹瀉等症狀,嚴重時可導致死亡,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敦促醫護人員在治療患者時要採取徹底的感染預防措施。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指:「SFTS基本上經由蜱蟲感染,不會輕易人傳人,不過可能接觸到病患血液或體液的醫療從業人員,必須做好防疫措施」。
蜱蟲病症狀
蜱蟲個體小,是野外節肢動物,是靠叮咬吸食哺乳動物的血維生的小型吸血寄生蟲。蜱蟲在叮咬人的過程會將口器插入皮膚,口器上佈滿鋸齒狀倒鉤,能使蟲體固定在皮膚上,同時會分泌含有麻醉物質的唾液,減低疼痛感以增加吸血的成功率。叮咬一段時間後,局部皮膚會出現紅腫發炎的症狀,且蜱蟲在吸血的過程可能將各式各樣的細菌病毒傳染給人類,帶來的傳染病包括:
萊姆病 (Lyme disease)、Q熱 (Q fever)、兔熱病(Tularemia),以及今次引起關注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等。
因此在移除蟲體後,還必須追蹤有沒有得到蜱蟲傳染性疾病。
台大昆蟲學系教授徐爾烈稱:「蜱在叮咬的時候,常常會留下一個像香菸頭燒過的結痂,這個要跟醫生講,醫師可以研判,是不是跟蜱有關係的東亞病毒。」
被蜱蟲叮咬後處理方法
專家指,在野外發現被蜱蟲叮咬時,應儘快將蟲體摘離身體。研究指出,如果在蜱蟲叮咬的一到兩天內移除蟲體,被傳染病毒的機會很低;但隨著吸附時間的拉長,受感染的機率大增。目前坊間有許多偏方來幫助移除蟲體,包括塗抹酒精、凡士林、用火燒等,而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建議以直接鑷子夾除蟲體,過程如下:
- 簡單消毒後,在貼近皮膚的位置以尖頭鑷子夾住蜱蟲,用緩慢且穩定的力量往上拉,過程不可抖動或是扭動。
- 移除蟲體後,以酒精、優碘、或肥皂水清洗叮咬處。
- 在沒有鑷子的情況下,可用手套或衣服包覆的手指取代。
- 移除蟲體過程中,口器若不幸卡在皮膚內,只需塗抹消毒藥水,不需積極挖出或切除,以免造成皮膚更大的傷害。
而日本貝塚市立自然遊学館近期也公告,日本夏季戶外昆蟲多,更要小心被蜱蟲叮咬。日本過去也曾有人引發感染而死亡,醫生建議,到戶外盡量穿淺色或長袖衣物,噴防蚊液,做好保護措施,才不容易被昆蟲盯上。
了解更多 SFTS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一種新興急性傳染病,於2011年首次由中國內地報導,自2009年開始於當地流行的不明原因發燒性疾病,之後經實驗室檢驗證實是由屬於白纖病毒科(Phenuivirudae)的新病毒——「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病毒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感染導致。
SFTS主要是經由蜱蟲叮咬感染,以長角血蜱及微小扇頭蜱為主要傳播媒介。常見宿主包括牛、羊、豬、貓、狗、鼠和禽類等,可寄生在家畜或寵物的體表。此外,候鳥攜帶蜱遷徙亦為傳播途徑之一。
過去中國及南韓均曾報導醫護人員於照顧病患時,因未穿著/配戴適當防護裝備,接觸急性期或死亡病患之血液或體液而導致感染的事件;而這次是日本首宗出現人傳人的SFTS病例。此外,從中國大陸、日本、南韓等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罹病者多為從事農作工作或年老族群。
SFTS發病症狀
患者在SFTS發病後第一週多數有發燒、血小板及白血球減少等特徵,亦可能有噁心、嘔吐、腹瀉、頭痛、肌肉痛、淋巴腫大等症狀,並會有出血傾向;發病後第二週可能導致肝臟、腎臟等多重器官衰竭或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第三週多數患者走向復原病程,少數重症患者則可能死亡,致死率約5至15%。
資料來源: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期刊論文
撰文:何蒨雯
責任編輯:侯聖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