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CEF報告:全球學齡兒童及青少年 每10人有1人肥胖 食太多垃圾食物所致

UNICEF報告:全球學齡兒童及青少年 每10人有1人肥胖 食太多垃圾食物所致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於今年9月發表最新全球報告,指出學齡兒童及青少年肥胖人數首次超越體重過輕者,成為最普遍的營養不良問題。全球約有1億8800萬名5至19歲兒童及青少年屬於肥胖,即每10人中便有1人受影響。報告指出,垃圾食物成為兒童日常主食有關,專家警告,肥胖問題逐步惡化,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的身體疾病。

香港情況:肥胖率逐年上升

根據香港衞生署過往調查數據,本港小學生的肥胖率由2006年的16.1%上升至近年的20%以上,顯示肥胖問題有惡化趨勢。專家指出,都市生活節奏急促、學業壓力沉重,加上高糖高脂的超加工食品普及,令不少兒童缺乏運動,飲食失衡,成為肥胖的溫床。

UNICEF報告亦指出,超加工食品如薯片、曲奇、即食麵、冷藏薄餅及碳酸飲品等,含有大量糖分、鹽分及脂肪,並加入人工添加劑,正逐漸取代蔬果與蛋白質,成為兒童日常飲食主角。香港食安中心亦曾警告,這類食品不但營養價值低,更容易導致肥胖及慢性疾病。

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

兒童肥胖不僅是外觀問題,更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的身體疾病。UNICEF報告警告,肥胖兒童患上2型糖尿病、心臟病及某些癌症的風險大增。此外,肥胖亦與高血壓、高膽固醇、脂肪肝等慢性病有密切關係。

香港兒科醫學會指出,肥胖兒童在青春期可能面臨荷爾蒙失調、月經不規律(女性)、睡眠窒息症等問題,甚至影響骨骼發展與心理健康。研究顯示,肥胖兒童在社交上容易遭受排斥,導致自尊心低落、焦慮及抑鬱情緒。

長遠後果:跨代健康危機

肥胖問題若未能在童年階段有效控制,將延續至成年,成為公共健康負擔。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兒童長大後成為肥胖成人的機率極高,並可能面臨更高的醫療支出、工作能力下降及生活質素受損。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者表示,若不及早介入,香港將面臨跨代肥胖危機,影響下一代的健康與社會資源分配。他呼籲政府應加強學校健康教育、改善校園膳食質素,並推動社區運動設施普及化。

政策回應與社會角色

UNICEF香港委員會(UNICEF HK)歡迎《2025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兒童發展措施,包括恆常化中學三層應急機制、擴展至小學四至六年級,加強學生精神健康支援。然而,針對肥胖問題的具體政策仍有待加強。

家長亦扮演關鍵角色。有營養師建議,家庭應減少外食頻率,鼓勵孩子多吃蔬果、全穀類及高蛋白食物,並限制含糖飲品攝取。同時,應安排孩子參與戶外活動,培養運動習慣。

圖片來源:新城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