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處處長郭俊峯今日(11日)到新城廣播接受《民生無小事》節目訪問,與主持林潔瑩、柯創盛最近入境處的工作成果及未來方向。對於奧蘇里雲去年10月經「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移居香港,近日指自己會離開英國搬到中東,當中並未提及會到香港,郭俊峯表示,吸引優才移居方面,香港面對有很多競爭對手,奧蘇里雲在杜拜亦有開設桌球學校,即便他選擇在中東發展並不意外。
郭俊峯在本台節目上表示,奧蘇里雲在港亦有籌備開設球館,惟他近期未有時間來港,或需待他回到香港,才會確切地為居住地做出決定。

郭俊峯亦表示,剛過去的5.1黃金周假期,各口岸總出入境人數為563萬人次,平均每日達113萬人次,比去年同期上升34%,其中訪港的内地旅客總共達92萬人次,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0%,與今年春節黃金周相比上升了23%。他又指,5月2日所有管制站的内地入境旅客合共約26萬7千人,打破疫情後單日最高紀錄。
他又提到,入境處一直有善用創新科技提升運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如2021年推出的非觸式e道,至今年4月30日登記的人次逾558萬人,使用的人次累計達1億8900萬人次,佔每天使用e道的人數約72%。

至於今年3月31日將e道服務的最低年齡限制從11歲降至7歲,郭俊峯表示,實施後反應相當好,小朋友能自己通過,家長便不需一起陪同排隊,由推出至4月30日,所有管制站錄得逾12萬人次,「小朋友能夠用到e道,他們都很開心」。

隨著「全港市民換領身份證計劃」結束後,舊身份證首階段將於明日(12日)起失效,郭俊峯提醒需要換證的市民,可到人士登記處觀塘辦事處辦理換證,或使用入境處流動應用程序、入境處網站及24小時電話預約熱綫預約,年滿18歲人士則可考慮自助使用將軍澳總部的申請個人證件服務。
另外他亦提醒市民,若無合理辯解未能在指明期限内換證或被檢控,一經定罪可判罰款5000元;而舊身份證已被入境處收回,並無按處方要求在30日内換證,或會被罰款25000元及監禁2年。
詳細訪問內容,請重溫 5月 11 日,中午12時 – 1 時《民生無小事》節目,新城「財經台」、「知訊台」、「采訊台」三台聯播。

民生無小事|陸頌雄解釋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向僱主派定心丸 郭慧文推動「跳島遊」活化旅遊經濟
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制度在2000年12月1日起開始實施,至今施行了25年。今年5月1日起實施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僱主及僱員都受影響,雙方各有關心的疑問,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與此同時5月1日是勞動節,緊接多天假期蘊藏商機。就上述兩項議題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與離島區議員郭慧文接受新城《民生無小事》節目訪問,與主持林潔瑩、柯創盛一起討論兩項議題。

爭取實施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工作長達20年後終於施行,陸頌雄感到高興,工聯會正通過不同渠道向僱員及僱主講解新措施。他指出,至今接獲零星個案,有僱主誤會提早辭退員工,以再聘用的方式可以減少負擔。僱主這樣做始終要補償遣散費/長期服務金,而且破壞勞資關係,著實無補於事。而特區政府考慮到僱主的立場,已經向僱主提供為期25年、總額超過330億元的資助,分擔僱主遣散費/長期服務金轉制後部分的支出以減輕負擔。
在僱員方面,新措施對其退休保障將有所改善,但是僱員仍然要多留意與自身權益相關的新聞。今年4月已在立法會首讀通過修訂「連續性合約」受僱法例,從過去為同一僱主工作4週或以上,每週工作滿18小時,才被視為連續受僱,將改為4週內工作共68小時便符合連續受僱法例要求,以符合現今工作新常態的需求。另外,就修訂《職工會條例》方面,陸頌雄認為加強職工會登記局局長監督及管理職工會的法定權力,對促進勞工界健康發展有好處。

談及就業率問題,陸頌雄指出放寛輸入外勞後,飲食及零售業受影響較大,現時失業率約5%(今年全港第一季失業率為3.2%),部分業界如建造業工友亦出現減少開工日數的問題,因此建議特區政府檢討機制,並精準計算工資中位數,預防輸入勞工成為廉價的替代勞工,影響本地勞工的生計。其實不論是輸入外勞或吸收專才的措施,都需要謹慎施行,堵塞政策漏洞,才能平衡各方所需。現時,最低工資已經施行「一年一檢」,陸頌雄認為仍然有改善空間,期待5年內優化計算的方程式,使僱員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以減低生活壓力。
郭慧文預計今年長洲看太平清醮活動人數有10%增長 市民及旅客愛到離島吃喝玩樂

另外,「五一黄金週」期間,長洲的太平清醮成為本地市民及旅客追捧的活動。生於長洲的郭慧文表示,去年約有5萬8千人到長洲看太平清醮活動,預計今年人數有10%增長。據剛過去的不同節日,各離島都人流暢旺,顯示市民及旅客都愛到離島吃喝玩樂。郭慧文透露,現時積極推動「跳島遊」,建議在假日推出連貫各離島的航線,已經向船公司提出建議,還需要經過運輸署的審核批准,期待計劃成功,增加離島遊的吸引力。
醫務衞生局早前公布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計劃於明年1月1日起大幅調整急症室、專科門診及藥物收費,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與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今日(27日)到新城廣播接受《民生無小事》節目訪問,與主持林潔瑩、柯創盛探討醫療收費改革方向。
據醫衞局提出的改革方案,急症室非緊急服務收費將由現行180元增至400元;專科門診由最低80元飆升至250元,專科藥物費用則從每種藥物15元(最多取16周藥)調整至20元(最多取4周藥)。彭鴻昌在本台節目中指出,基層及長期病患者需同時跨科就診,負擔恐倍增,「例如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監測血糖、血壓及併發症,新收費下每年開支或破萬元」,藥物費用的調整令藥費增加4倍。陳凱欣亦強調,現行豁免機制繁瑣,過限額後需透過醫務社工申請,行政成本變相轉嫁市民。

對於政府堅持明年實施新收費,陳凱欣建議可考慮分階段加價,並動用早年設立的「100億元公營醫療穩定基金」緩衝升幅,「例如專科門診先加至160元,而非一步到位250元」。陳凱欣又指,用於公私營協作的「100億元基金」已被政府收回,剩餘部分僅夠維持現有計劃5年的資金,憂公私營協作擴展無望,及資源錯配惡化。

至於政府提出「能者共付」、「能者多付」原則,彭鴻昌質疑現行方案實為「病者多付」,「健康的、富裕階層不受影響,反而是患病的中產及基層需承擔更高費用」。陳凱欣指出,香港醫療長期依賴公帑補貼(現佔成本97%),但單靠加價無法根本解決問題,應同步擴展公私營協作計劃,例如白內障手術轉介私家醫院,以分流公營壓力。

關於新界及部分舊區私家醫療資源匱乏,夜診服務覆蓋率低,市民被迫輪候急症室。陳凱欣以深水埗為例,43萬人口僅6間普通科門診,其中僅1間開放至晚上10時,若市民無力負擔私家診所,又無法及時預約公營門診,或導致病情惡化。另外他們亦認為,改革需與民共議,而非僅透過行政決定推行。陳凱欣冀政府提供更多數據,以研究是否有調整空間;彭雄昌則呼籲重啟醫療融資討論,長遠平衡公私營資源。
《民生無小事》 中午12時至1時,《民生無小事》節目,新城「財經台」、「知訊台」、「采訊台」三台聯播

民生無小事|衞生署報告顯示本地學童自殺率達1至2% 林美玲籲加強「守門人」培訓及早識別高危學生
香港情緒健康學會創會主席黃廣興及創會會長林美玲到新城廣播接受《民生無小事》節目訪問,與主持林潔瑩、柯創盛深入探討情緒健康議題,其中特別關注學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狀況。林美玲表示,世界衞生組織數據顯示,在15至29歲群體中,自殺已躍升死亡原因第四位。

林美玲在本台節目中表示,根據香港衞生署最新報告,本地學童自殺率達1%至2%,情況不容忽視。她強調,九成自殺個案事前有跡可循,多與焦慮等情緒問題相關,呼籲各界加強「守門人」培訓,及早識別高危學生。

至於政府推出的「三層校園應急機制」將延至2025年12月底。林美玲認為機制有效,惟家長常因擔心標籤效應延誤子女求醫,故建議加強公眾教育,説明及早治療能提升治療效果。她又指,學會自2023年推出的「We Care SOS」計劃已協助逾300名高風險學生,透過校本階梯式支援,有效改善情緒指標。
黃廣興指,壓力源自生活中的「改變」,但適當壓力可轉化為推動力。他強調「改變思維」是應對核心,建議通過社交聯繫、傾訴及接觸大自然等方式減壓。他又建議,嘗試「每日儲三件小確幸」的簡單方法,有助公眾培養正向心態。

針對學童每日平均使用電子產品逾2小時的現象,林美玲警告,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會削弱其現實社交能力,建議家長從小訂立使用規範,並鼓勵多元活動如運動、藝術等,培養主動學習能力。

《民生無小事》 中午12時至1時,《民生無小事》節目,新城「財經台」、「知訊台」、「采訊台」三台聯播

民生無小事|楊淑芬指本港首季度旅客增幅9% 海外旅客增幅逾18%
旅遊業議會總幹事楊淑芬及東瀛遊執行董事禤國全到新城廣播接受《民生無小事》節目訪問,與主持林潔瑩、柯創盛分享受外圍影響下本港旅游業的前景狀況。楊淑芬表示,Coldplay演唱會期間,本港街頭的外國人有所增加,内地旅客亦持續來港,旅議會預測該部分高端旅客,平均消費近萬元,帶旺周邊消費。

楊淑芬在本台節目中表示,今年香港首季1至3月,整體旅客增幅達9%,其中内地旅客首季增幅達6%,而海外旅客的增幅則逾18%。她又指,在七人欖球賽期間,海外旅客增幅逾20%,海外市場占比為67%,而海外旅客來港均會過夜,會帶動不同的消費,認為情況樂觀。

對於現時熱門的徒步地標萬宜水庫,她表示,業界應分散宣傳不同行山景點,如龍虎山等,令旅客有更多選擇。另外她又建議,在旅行團方面多作宣傳,實行配額制,并通過旅議會提供限額的車輛服務吸引旅客,減少自由行旅客集中造成的交通不便及道路危險。

復活節假期將近,就近期的團費情況禤國全表示,油價下跌導致機票價格亦有所下降,團費較去年下降5至15%。而受到近期多地出現地震,他表示受到不明朗因素影響,本港市民報團相較去年有個位數百分點的收縮,但影響較小。

《民生無小事》 中午12時至1時,《民生無小事》節目,新城「財經台」、「知訊台」、「采訊台」三台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