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中風後疲勞並非心理作用 中醫藥+針灸全方位調理五臟六腑

中醫調理|中風後疲勞並非心理作用 中醫藥+針灸全方位調理五臟六腑

近日有中風病人求診時,家屬反映患者時常疲憊不堪,精神不振,不禁問及中風後會否特別疲倦。首先,對中風康復者而言,照顧者的觀察十分重要,尤其是一些因為中風而言語能力有所欠缺的病人。所以十分欣賞家屬,不旦察覺到異常,更特意提問。確實,有一部分病人中風後會特別疲倦,臨床統稱為「中風後疲勞」。

中風後疲勞(Poststroke Fatique, PSF)是中風後常見的併發症,指中風後長期感到疲憊乏力,即使在少量體力勞動下仍自覺疲倦,甚至排斥參與復康運動及失去信念,影響中風後患者的預後及康復進度,使之難重歸正常生活。

健康-中醫調理-中風-後遺症-疲勞

現代醫學目前對中風後疲勞發生機制未有統一觀點,普遍認為與中風後腦部結構性損害、患者肢體功能損傷程度、理解力及認知能力下降、抑鬱、年齡、睡眠障礙、心肺功能、神經遞質異常、進食困難及營養不良等因素有關,是生理和心理等多因素造成的病症。治療上通常針對症狀進行處理,例如改善異常甲狀腺素及血糖水平,處理焦慮、抑鬱、失眠等症狀,及安排常規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以作復康鍛煉及減輕患者疲勞程度。

健康-中醫調理-中風-後遺症-疲勞

中醫古籍對中風後疲勞並無相關病名記載,根據其臨床倦怠、軀體乏力等表現可歸屬於「虛勞」、「懈怠」及「四肢不用」等範疇,涉及五臟六腑功能衰竭。

醫書有云:「肝為罷極之本」,罷又譯作疲,意指肝為疲勞之本,由於肝主筋,肝又主疏泄氣機,疏導情緒,中風後抑鬱會令肝失疏泄,因此肝氣不足或肝鬰氣滯,肝血便不能養筋,不能耐受疲勞;心主血脈,心藏神明,血不養心,神明失養,會出現倦怠神倦、失眠等表現;脾為後天之本,脾主肌肉,中風後進食不足營養不良,脾氣不足導致五臟六腑及肌肉失養,軀體乏力;腎主骨生髓,年老腎氣不足,導致髓海失養,神機不靈;肺主氣,肺氣不足,則宗氣虧虛,會出現少氣懶言,神疲易倦。

綜合以上所述,中醫認為中風後疲勞,與五臟六腑功能衰竭有關,致使氣血不足,經脈失養,因此治療上以扶正補虛為主。

臨床中醫中藥及針灸治療效果顯著,既改善疲勞,又可以改善情緒、胃口、睡眠等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當然,患者亦要建立規律鍛鍊習慣,中醫有八段錦、六字訣等功能鍛煉,就算在床上,亦可通過呼吸導引強化臟腑功能。並建立規律睡眠,能夠使身體保持健康自律。中風後疲勞,只需要透過中醫辨證論治,再結合規律功能鍛煉及生活作息,就能夠改善體質和生活質量,加上照顧者的鼓勵及心理疏導,相信能夠對患者康復有所幫助。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鳴謝:賴敏芝醫師
   高級中醫師
編輯:何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