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的區徽圖案是洋紫荊,原來它於百多年前在摩星嶺被發現,經廣泛栽種,於1965年被選為市花。除了洋紫荊,香港也孕育着不少獨特的動物,在網上百科全書搜索一下,就輕易能查到過百項記錄,當中甚至有些物種以香港命名,你又認識嗎?
香港瘰螈就是其中之一,學者當年於香港首次發現這物種,給牠取學名時,就加入香港的英文,命名為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香港瘰螈(音:裸原)貌似蜥蜴,身體呈深灰褐色,能隱身於森林山澗,但有趣的是,香港瘰螈原來並非爬行類,而是本港唯一成年後仍長有尾巴的兩棲類。牠身體表面帶有毒素,配合肚上如指紋般獨一無二的橙色斑紋,對獵食者有警告作用。然而本領再高,在面對人類活動帶來的威脅時,這些瘰螈也無能爲力。最近有本地保育人士呼籲關注此近危物種,皆因香港人多車多,瘰螈繁殖或覓食遷徙時或需要橫過馬路,難逃被「路殺」的風險。
香港瘰螈的外貌可能平平無奇,但肚子上卻有着獨特的橙色斑紋,研究人員會記錄這些斑紋以辨別牠們,方便長期觀察牠們的成長及數量等。 (圖片來源:Carl Leong(左), Bell Li(右))
除了馬路如虎口,河溪山澗亦暗藏危機。本港現存五大原生淡水龜,包括眼斑水龜、三線閉殼龜(俗稱金錢龜)、烏龜、大頭龜以及中華鱉(俗稱水魚)。在這些碩果僅存的香港原「龜」民當中,有四種已經瀕臨絕種,專家估計牠們很可能是華南地區其中一個僅存的種群。牠們的棲息地受城市發展污染和破壞,亦有不少非法捕獵者覬覦淡水龜的市場價值,而大量偷獵,外來淡水龜物種入侵本地生態,更令情況雪上加霜。曾有研究發現,在香港野外竟有高達25種非原生的淡水龜,數字比一些國家的全國數字還要高,意味我們的原「龜」民要和大量的外來物種爭奪食物和棲息地,存亡受到各種威脅。
在海洋公園的「本地河溪生態館」,公衆除了可以一睹香港瘰螈及眼斑水龜的真面目,還能了解外來入侵物種對本地生態的影響。
為拯救瀕危的眼斑水龜,海洋公園與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自2018年與與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合作,並獲得香港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宋亦希博士及其團隊支持,聯合展開了一項護理及繁殖計劃,期望最終能透過野放恢復其野外數量,而首隻幼龜已於2020年誕生,成為香港首個成功繁殖眼斑水龜的機構。同時,保育基金更夥拍本地行山隊,實地清理淡水龜棲息地的垃圾及捕龜籠,並透過公眾教育活動,包括淡水龜護理工作坊、野外考察、主題展覽、生態導賞等等,希望提升公眾對保育淡水龜的關注,攜手守護牠們的棲息地,為日後的野放工作打好根基。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團隊曾與本地行山隊清理河溪山澗,途中也發現了不少疑似捕龜籠。(圖片來源: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
大家作爲香港居民,莫忘與我們共生的香港動植物。下次到郊外,記得帶走垃圾。如發現非法捕獵活動,可致電1823向漁護署舉報。喜歡本地生態的朋友,不妨來海洋公園的「本地河溪生態館」,探索香港的動物鄰居。
圖片來源:海洋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