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約 7000 萬人患有飲食失調症,而香港的患病率在亞洲國家中排第二高。飲食失調多由壓力等負面情緒引起,例如戴安娜王妃因不快樂的婚姻關係誘發暴食症,連百變天后鄭秀文也曾受抑鬱症及厭食症所困。
作為心理病之一,進食失調症與某些精神問題有很大的關係,例如各種情緒病(抑鬱症及恐懼症),兩者的同時發病率(comorbidity)當高,甚至很難界定是由抑鬱引致進食失調還是進食失調引致抑鬱。在美國,不同進食失調類別的患者中,有50%至75%的人同時經歷抑鬱症狀。無論是暴食或厭食,究竟進食失調和情緒病如何互相影響?
循環作用
•心理因素 : 患者本身抱着某些負面情緒並以節食/暴食行為抒發,隨後卻因進食時那種失控的感覺及擔憂身型無法回復正常而令自我價值感下降和引發其他負面的情緒,包括自責、焦慮等。
•生理因素:飲食失調會導致營養不良或攝入過量,對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如能量不足、營養不平衡和電解質紊亂等。這些生理問題可以影響大腦化學物質的平衡,從而增加抑鬱症的風險。
• 社會因素:社會和文化對身體形象和飲食觀念的壓力也可能對飲食失調和抑鬱症產生影響。社會對瘦身和外貌的標準可能導致個體對自己的身體形象感到不滿,從而引發飲食失調和心理壓力。
• 循環作用:飲食失調和抑鬱症之間有機會造成循環。飲食失調可能引發抑鬱症,而抑鬱症亦可令人失去胃口,進一步加劇飲食失調,導致兩個疾病的持續和加重。
擁某些性格是高危一族?
根據香港進食失調康復會,進食失調患者大多為女性和年輕人。除此之外,經常情緒化及神經緊張、性格自卑及對自己擁有負面評價的人亦容易患上進食失調症。這些人對於身邊的轉變會比較敏感,有些患者會對某人或某環境過份依附,一旦出現變化,便會使他們感到很大壓力。對所失去的東西亦會顯得非常留戀,因此要用控制體重或大吃一餐來填補心中的失落與空虛感。這些行為亦是用作發洩情緒、麻醉自己或轉移視線的作用。
三大症狀
飲食失調是一種可致命的心理疾病,如不幸共病抑鬱症則更危險。一份由世界精神病學發表的報告指出,厭食症的死亡率是一般健康大眾的5.9倍,比單患抑鬱症高4倍。如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有以下症狀,應及早求助。
1. 身體形象扭曲:常常認為自己過於肥胖或不夠理想,儘管事實並非如此。
2. 自我價值感下降:患者可能對自己的價值產生否定的想法,對自己的能力和外貌感到不滿意,並且缺乏自信心。
3. 社交退縮:患者可能避開社交場合,對與他人共進餐或在人群中暴露自己感到不安或恐懼。
心病還需心藥醫
醫學界暫時未有專門治療飲食失調的藥物,而醫生所處方的抗抑鬱藥或其他藥物主要的作用是治療導致飲食失調或與飲食失調一同出現的心理問題,如抑鬱、焦慮或強迫症等情況。最常使用的藥物是抗抑鬱藥如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有資料指,抗抑鬱藥對體重仍很低的厭食症患者没有太大的作用,但對防止厭食症康復者復發卻有幫助。相反,對暴食症患者而言,抗抑鬱藥對減低其暴食或扣喉的衝動,及抑鬱情緒有幫助。
然而,解決飲食失調背後的負面情緒才是根治問題的關鍵,因此心理輔導是治療飲食失調和抑鬱症的核心方法之一。認知行為療法可以幫助患者識別和改變負面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以促進健康的飲食習慣和情緒調節。
最後,照顧者和同路人對飲食失調及情緒病患者的康復成效十分重要。參加支持團體聚會或家庭治療可以幫助患者與他人分享經驗,學習應對策略,並獲得情感支持。香港進食失調康復會定時舉行同路人聚會及照顧者聚會,提供互相分享、支持和鼓勵的平台 。
鳴謝:香港進食失調康復協會(Hong Kong Eating Disorders Associ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