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而本港統計數據顯示,每兩個香港成年人多於一個面對過重或肥胖問題。其實全身器官,由心肝膽胰胃肺腎,到關節、皮膚等都會受到脂肪牽連!有研究更報告指出,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多達224種!治療肥胖應從多方面的配合,除藥物及手術外,還必須循序漸進地將體重控制變成生活習慣的一部份,用對方法及尋求醫護人員協助,才是成功減肥的關鍵。
55%港人屬於肥胖
肥胖早於1997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種慢性疾病,每年3月4日被定為世界肥胖日,希望增加公眾對肥胖症的認知及關注。港人對肥胖症認知不足,以及疫情後生活模式的改變,包括外賣文化、減少外出及體能運動,是肥胖人口劇增的原因。
香港肥胖醫學會會長陸安欣醫生引述衛生署數據,現時多達55%港人屬於過重或肥胖,即每兩個香港成年人多於一個面對過重或肥胖問題,情況不容忽視。當中男性肥胖問題尤為嚴重,31%屬於I級肥胖(BMI≥25-29.5 kg/m²),9%屬於II級肥胖(BMI≥30 kg/m²),分別比肥胖女性高。不少男士或認為「中年發福」或有肚腩十分正常,卻忽視了「發福」當中帶來的健康危機。
圖:(左起)香港肥胖學會創會主席袁美欣醫生、香港肥胖學會主席吳文玉醫生、 香港肥胖醫學會副會長周振中醫生、香港肥胖醫學會會長陸安欣醫生、香港肥胖學會前主席徐俊苗醫生
輕視三高一肥危機
香港肥胖醫學會副會長周振中醫生補充,三高的比例有增無減。衛生署數據顯示30%港人患有高血壓、8.5%患有糖尿病、52%膽固醇過高;當中約四成至七成人事前未經診斷,反映大多數港人或輕視三高一肥的危害。三高與肥胖息息相關又互相影響,肥胖症患者較一般更易出現三高,因此其併發症風險會大大增加。雖然三高一肥的患者未必會有任何不適,但不及時控制會對身體造成持續損害,甚至造成器官衰竭、危及性命。因此必須盡快將減肥提上日程,以減低患上其他疾病的機率。
肥胖致百病纏身
肥胖無疑影響健康,但有否想過更是百病纏身之源頭?香港肥胖學會創會主席袁美欣醫生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原來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多達224種,幾乎涉及所有疾病專科。肥胖引起的慢性發炎會影響全身器官,過多脂肪亦會增加內臟壓力,加速受損甚至衰竭;同時肥胖會令免疫力受損、性荷爾蒙改變、腦部結構改變、皮質醇升高、增加尿酸。由心肝膽胰胃肺腎,到關節、皮膚、呼吸系統、生殖系統、情緒等各方面都受到脂肪牽連。然而大眾普遍低估了肥胖的嚴重後果,以為無病無痛就可以置之不理,待併發症出現時往往已經百病纏身。
治療肥胖不只改變生活習慣
少吃多動有助減肥人人皆知,香港肥胖學會主席吳文玉醫生提醒,用對方法及尋求醫護人員協助才是成功減肥的關鍵。很多減肥人士可能都經歷過所謂的平台期減「脂」不下,又或成功後體重火速反彈,究其原因可能是遺傳及年輕時的不良習慣將體內脂肪定位推高,令身體將高脂肪量當成正常水平,因而在平原期減不下去,即使減完亦容易反彈至原來的體重。
另一方面,過度急進減肥一般難以持續,當恢復正常飲食體重會迅速回升,而且更容易引發暴飲暴食。因此必須循序漸進地將體重控制變成生活習慣的一部份,配合藥物及手術亦有助加快成效,現時常見的減肥藥物包括可以抑制食欲的芬特明,有排油功效的奧利司他,及較新型的減肥針劑GLP-1類似物,有助減少食慾及增加飽肚感,而且副作用亦較輕微。
想告別肥胖?不論藥物或手術只屬輔助,最終還需徹底改變生活模式,才可令減肥效果得以維持。
圖片:Pexels、香港肥胖醫學會、香港肥胖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