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當血糖長期過高,便會在無病徵的情況下悄然損害腎臟、眼睛和心臟等重要器官,引起多種嚴重併發症。數據顯示,現時有超過一半的末期腎病,起因都是糖尿病,需要長期洗腎。由此可見,從控制血糖水平開始,有助維持身體健康及機能。隨着護腎藥物的演進,只要及早對症下藥,早期的糖尿病腎病有望逆轉,治療效果亦更理想。

主持:血糖過高會導致多種併發症,例如傷及腎臟,患者可能需要洗腎或換腎。今日主題為「尿糖+尿蛋白=糖腎警號?」,我們請來養和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楊俊業醫生為大家探討這個議題。楊醫生,腎臟對人體有多重要?隨著年紀增長,腎功能下降是否正常現象?
醫生: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其基本單位為腎元,每人約有200萬個腎元。若腎元受損,腎功能便會下降。我們以「腎小球過濾速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評估腎功能,年輕人的正常值約為100至120ml/min/1.73m2。即使無慢性疾病,GFR每年仍會下降約1至2單位,這屬正常老化現象。
腎臟主要功能是負責過濾血液及排毒,同時在造血及骨質代謝中扮演重要角色。腎小球猶如漏斗,負責過濾血液,每分鐘可過濾約100至120毫升血液,其中99%以上的水分及養分經腎小管重新吸收,餘下代謝廢物則隨尿液排出。此外,腎臟分泌造血荷爾蒙以助造血,因此慢性腎病患者常有貧血問題。腎臟亦負責活化維他命D,以維持鈣磷平衡,促進骨骼健康。
主持:糖尿病是否常導致糖尿病腎病(糖尿腎)?
醫生:糖尿腎是糖尿病的主要併發症之一。末期腎病患者需接受洗腎或換腎,而現時超過五成的末期腎病病例,都是由糖尿病引起。約20%至40%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糖尿腎,而亞洲患者的發病率較其他族群高。近年,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例如二型糖尿病可於40歲前發病,而年輕患者更易發展成糖尿腎。
糖尿腎的發生時間主要取決於血糖水平的控制。一型糖尿病的發病時間較明確,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在五至十年內出現腎病。二型糖尿病則因常在確診前已潛伏多年,確診時可能已伴隨慢性腎病等併發症。
主持: 糖尿病真的如此難以察覺嗎?
醫生: 若無定期體檢,的確不少患者也不知自己血糖過高。確診時,多年高血糖可能已對器官造成慢性損害,約半數患者在確診時已伴隨不同程度的併發症。因此,定期體檢對及早發現和控制病情至關重要。
主持:腎功能會受損是否僅因血糖過高所致?
醫生: 糖尿病影響腎功能的過程相當複雜,並非單純由高血糖引起,而是涉及多種病理變化。核心問題在於腎小球受損:長期高血糖會增加腎小球內壓力,導致過濾孔受損並擴大,蛋白質滲漏,出現蛋白尿。此外,高血糖會生成糖化終產物(AGEs),並增加氧化壓力及炎症反應,進一步損害腎小球,加劇蛋白尿及腎功能惡化。
主持: 若血糖控制不佳,會如何損害腎功能?
醫生:我們可從兩個層面評估腎功能:一是估計腎小球過濾速率(eGFR),通過抽血檢查肌酸酐並結合年齡、性別、種族等計算。正常eGFR約為100至120ml/min/1.73m2,慢性腎病分為五期:
● 第一階段:GFR>90
● 第二階段:GFR 60–90
● 第三階段:GFR 30–60
● 第四階段:GFR 15–30
● 第五階段:GFR<15(末期腎衰竭)
二是蛋白尿程度,以尿液中「白蛋白/肌酸酐比例」(Albumin : Creatinine Ratio ,ACR)評估:3–30 mg/mmol為微量蛋白尿,>30為嚴重蛋白尿。除了高血糖,高血壓、肥胖、吸煙等亦會加速腎功能受損。若不妥善控制,病情可從早期惡化至末期腎衰竭。
主持:臨床上如何判斷患者的腎病是否由糖尿病引起?
醫生:要確定腎病是否由糖尿病引起,最確切的方法是進行腎組織活檢,在超聲波引導下,以細針抽取腎臟組織進行化驗,以明確診斷。不過,臨床上大多數情況毋須進行此入侵性檢查。醫生通常會綜合患者的整體病情進行判斷,例如:糖尿病確診的年期?先發現糖尿病,還是血糖升高前已存在某程度的腎病?
一般而言,糖尿腎經數年逐步發展而成,醫生會審視患者在此期間的血糖控制情況,以及腎功能是否持續惡化。此外,若糖尿病已存在一段時間,除影響腎臟外,通常還會伴隨其他微血管併發症,例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俗稱糖尿上眼)。即使患者剛確診二型糖尿病,但若眼睛已有明顯病變,則表明身體多年來也受糖尿病影響。若患者同時出現腎功能下降及蛋白尿,則多數與糖尿病相關。
除了病史分析,醫生還會考慮其他腎病的可能性,例如,是否存在腎小球發炎(可能伴隨血尿),或是否由免疫系統失調引起,伴隨如關節疼痛、皮疹或皮膚炎等症狀。透過綜合上述線索,醫生可判斷腎病是否由糖尿病引起,並決定是否需要進行腎臟活檢以進一步確診。

主持:臨床上會否先確診腎病,後發現糖尿病才是真正原因?
醫生: 這情況多見於多年未做體檢的患者,例如曾有一位40多歲患者,因工作繁忙忽略健康檢查,入院時才發現腎功能嚴重下降,血糖極高,並有嚴重糖尿眼,這已明確顯示血糖已超標多年但未有發現,這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幸而,隨着體檢普及,這類較極端案例已較少見。
主持:慢性腎病有何早期症狀需多加留意?
醫生: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是「隱形殺手」,早期多無明顯症狀。蛋白尿是糖尿腎的常見特徵,但尿液起泡不一定等於蛋白尿,需化驗確認。晚期可能出現尿頻、水腫,或因尿素升高導致的食慾下降或皮膚痕癢等,但這些多屬晚期症狀。因此,定期檢查至關重要。一型糖尿病患者應於確診五年後開始監測腎功能;二型糖尿病患者則應從確診起每年檢查腎功能及尿液蛋白。
主持:除定期監測外,糖尿病患者可如何預防糖尿腎?
醫生:預防糖尿腎可從非藥物及藥物治療入手。非藥物方案,包括戒煙及控制體重至關重要,因吸煙及肥胖均會增加腎臟負擔。另一關鍵是血糖控制,通常以三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作為標準,數值應維持在 7% 以下,年輕患者或早發性二型糖尿病患者更應嚴格控制至 6.5% 以下。
血壓控制同樣關鍵,應維持在上壓 130mmHg、下壓80 mmHg 以下;若有嚴重蛋白尿,目標為上壓 120至125 mmHg、下壓少於 80 mmHg。但需注意,若為了達標而使用過多藥物,可能增加副作用風險,因此必須在療效與安全性之間取得平衡。
針對糖尿腎的藥物治療分為四類:
1.血壓藥:又稱「血壓蛋白尿藥」,即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抑制劑(ACEI 或 ARB),已使用多年並有大量臨床證據支持其有效性。
2.排糖藥:即 SGLT2 抑制劑,這類降血糖藥物不僅能降低血糖,還可以減少蛋白尿並保護腎功能。
3.腸泌素:俗稱「減肥針」,即GLP-1 受體促效劑,除控制血糖外,亦能減少蛋白尿及保護腎臟。
4.類固醇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Non-steroidal MRA):這是較新的藥物,已被證實可減少蛋白尿及保護腎功能。
主持:糖尿腎損害是否不可逆轉?
醫生: 過去醫學界認為糖尿腎的情況只會逐步惡化,但隨着現今護腎藥物進步及早期檢查,情況已改善。配合適當治療,病情可漸趨穩定,腎功能指數能維持良好,早期病例甚至有逆轉可能。例如,僅有微量蛋白尿的患者,經治療後可能恢復正常;嚴重蛋白尿的患者,蛋白尿程度也可能減輕至輕微;而部分腎功能指數處於邊緣的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後,數值甚至可以回復到正常範圍。
當然,這需要患者與醫生共同努力。患者必須積極配合,包括控制飲食、保持運動及按時服藥;而醫生則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合適的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