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第十三屆港區人大代表、現任香港賽馬會公司事務執行總監譚志源在新城知訊台節目《Ben同Benson 「chur」 到行》中分享其成長歷程,透露童年於元朗生活的純樸點滴,以及三十年來服務政府的經歷。這位在政壇馳騁三十年的風雲人物,原來童年最大的動力竟是一客鐵板牛柳餐。
元朗田埂上的純真歲月
「我們那時候的玩具都要自己動手做!」譚志源眼中閃著光,回憶起在元朗長大的日子。紙飛機、跳橡筋繩,甚至捉蝸牛比賽都是他們的娛樂。最頑皮的是,他們會把捉來的蝸牛放在月餅盒裡,計時看它們什麼時候探出頭來,「可惜蝸牛從來不肯配合賽跑」。
他又憶述因成績優異,父親會帶他到餐廳獎勵鐵板牛柳餐,成為努力讀書的動力,他笑道「考第一名有鐵板牛柳吃,考第二名連鐵板都沒有!」。

音樂少年的華麗轉身
中學時期他先後學習多樣樂器,培養音樂興趣。從淒美的二胡,到成為自彈自唱的吉他少年,再到陰差陽錯被選入銀樂隊吹小號,譚志源的音樂之路充滿戲劇性。「為什麼選我吹小號?老師說因為我嘴巴小!」他打趣道。這些音樂經歷,後來竟成為他在官場壓力下的最佳解壓良方。
職場選擇的「神助攻」
譚志源原夢想成為經理、飛機師或警察,最終受到擔任電器技工的父親影響,於香港大學攻讀工程系。大學畢業時,譚志源一度陷入求職困境,他在家中與父親「大眼瞪小眼」兩個星期後,戲劇性地收到政府的錄取通知。「我拿著那個厚厚的公函袋,手都在發抖!」更妙的是,他後來發現第一個上司竟是林鄭月娥,而最後一個上司也是她,堪稱政壇奇緣。
於是他在1987年加入政府政務職系,歷任觀塘政務處、世貿談判代表、梁錦松新聞秘書等職,曾參與香港回歸過渡安排及政改工作。2008年轉任問責官員,先後擔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特首辦主任及局長,處理菲律賓人質事件、福島核洩漏等危機。

馬會生涯的新篇章
2017年離開政府後,譚志源先參與內地醫療初創項目,隨後獲香港賽馬會邀請出任公司事務執行總監,負責公共事務及成立內地事務部門。對此他表示曾有朋友直言「你去做總比別人好,起碼你有底線!」他現在致力於將博彩收益用於社會公益,笑稱這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現代版。

家庭與信仰的力量
最令人動容的是譚志源分享的家庭故事。父親病重時,他因公務繁忙未能見最後一面,這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痛,他説「現在我深深明白,家人永遠排在第一位。」他與太太在教會詩班相識,如今全家都是虔誠基督徒,他更表示「我爸媽當年還擔心,如果信仰不同,以後上天堂探親要簽證呢!」最後他亦推薦詩歌《耶穌是我之心友》予聽眾,寄語以永恆價值指導現實生活。
圖片來源:新城廣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