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鍋盛百味 盆菜的文化傳承與現代詮釋

一鍋盛百味 盆菜的文化傳承與現代詮釋

在香港,若要尋找一道能代表「團圓」的傳統美食,盆菜定必名列前茅。盆菜不止是一道菜餚,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生活智慧,一種寄託於「共食」之間的凝聚力。每逢節慶佳日,親友相聚,一鍋熱騰騰的盆菜擺於中央,眾人共享,熱鬧的氛圍與溫暖的親情交織在一起,這正是中國飲食文化中最寶貴的內涵。

盆菜的歷史可追溯至宋朝末年。相傳南宋最後一位皇帝——宋帝昺在兵敗後南逃,途經現今香港一帶。當地村民獲悉皇帝經過,深感榮幸,於是將家中最好的食材,一樣樣匯聚於大盆之中,以示敬意。皇帝品嚐時甚為喜愛,亦因而留下深刻印象。從此,這道「共聚百味於一盆」的料理便流傳下來,演變成今日極具代表性的「香港味道」。

隨着時間的沉澱,盆菜逐漸融入客家圍村文化之中,並於祭祖、婚嫁、添丁或歲時節慶上成為必備佳餚。早年不少圍村會以柴火炆煮盆菜,既可保持溫度,又方便整個家族分享。這種「眾人同食」的模式,不但體現了大家族的凝聚力,也成為村落文化中的重要一環。

盆菜採用的食材兼具傳統與吉祥寓意。例如蠔豉代表「好市」、蝦象徵「笑哈哈」、髮菜寓意「發財」、豬皮則有「厚德包容」之意。有些家族更會加入鮑魚、花菇與海參,增添貴氣與豐盛。

其中不可或缺的靈魂就是「南乳炆豬肉」。南乳汁並非單一調味,而往往需以十多種香料調製,方能達至濃厚深邃的味道。肥瘦相間的豬腩肉,經過長時間炆煮後,把南乳的甘香完全吸收,入口軟糯入味,成為整個盆菜的核心所在。

去片!了解盆菜如何烹調 👉 https://youtu.be/-eyofQ91AFY

現代人愈加重視健康飲食,有人或會擔心盆菜「多肉少菜」、「油鹽過重」。事實上,只要掌握一些飲食智慧,盆菜亦能夠食得健康: 

1. 先食蔬菜:先夾取蔬菜進食,能夠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促進腸胃蠕動,亦可令之後對高脂肪食材的需求自然減少。 

2.以紅米或糙米配搭:相比白飯,紅米與糙米的纖維及營養素更高,能平衡整體膳食結構。 

3. 醬汁分開奉上:南乳汁或蠔油等濃味醬汁,可分開奉上,加熱時按需要酌量加入。此舉既可降低油脂和鹽分的攝取,亦能因應個人口味作調整。 

4. 小量佐飯:切忌以大量醬汁拌飯;適量使用,既能保持風味,亦不至於過膩。 

5. 少食脂肪與禽皮:應避免攝取過多肉類肥膏及家禽皮層,以減少飽和脂肪。  6. 豐富配菜:加入菇菌、豆腐、蓮藕、竹笙等素菜,不僅可以提升整體層次,亦令營養更加均衡。

近年,不少餐館、酒樓,甚至專營品牌,亦相繼推出素食盆菜或低脂健康版本,讓素食者與注重養生的人士同樣能參與這份「一鍋團圓」。這其實正體現了盆菜靈活百搭的一面,既能維繫傳統,亦能配合現代需要。

網上落單:https://www.poonchoi.hk/#ordering

極品圍村盆菜
傳統圍村盆菜
清心素盆菜

2017年,盆菜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不僅是對其八百年歷史與飲食智慧的肯定,更象徵盆菜在香港社會中的文化價值。盆菜並非單純的「節慶大餐」,它背後蘊含着深厚的象徵意義:

  • 盤滿缽滿:象徵繁榮富足、生生不息; 
  • 聚族同食:強調團結、互助和家族的凝聚力; 
  • 歷史承載:由皇帝落難到圍村傳承,一段段故事塑造出多層面的文化底蘊。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在於「傳承」而非「保留原貌」。因此,盆菜能隨時代演變,於不同餐桌上繼續延續,正是其最寶貴的生命力所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在於「傳承」而非「保留原貌」。因此,盆菜能隨時代演變,於不同餐桌上繼續延續,正是其最寶貴的生命力所在。

進入21世紀,香港社會節奏急速,不少家庭已不再自家炮製盆菜。但酒樓、食肆及專營公司提供的各式盆菜,依舊保持傳統與創意並存的特色。無論是沿襲圍村風味、注重創新口感的「Fusion盆菜」、還是健康取向的素食盤,都能滿足不同人士需要。  過節時,家庭不論規模大小,總能找到合適的盆菜。疫情時期,不少人甚至選擇外賣到家,既方便又不失「開鍋共享」的儀式感。正因如此,盆菜的生命力不斷延續,亦成為香港飲食文化最具凝聚力的一部分。

從宋末傳說,到客家圍村,再到今日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盆菜跨越八百年時光,始終圍繞着同一個核心——家族團聚與共同分享。 

它既展現食材與烹飪技藝的融合,也承載世代相傳的文化與人情。每層菜式都代表祝福,每口滋味都蘊含故事。盆菜不僅是一餐,更是一種集體記憶,一份延續至今的文化意義。

資料來源: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