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十五運會)和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殘特奧會)將分別於本年11月9日至21日和12月8日至15日舉行,並首次由粵港澳共同承辦,意義重大。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正在倒數階段。輪椅擊劍是今年殘特奧會香港承辦的四個競賽項目之一。新城知訊台《梨事會之全運新世代》第十九集,主持葉文輝(啤梨)與練偉健 (Terry),訪問了香港輪椅擊劍運動員范珮珊,分享輪椅擊劍的經驗和成為運動員的心路歷程。
輪椅擊劍「大師姐」范珮珊首先擊破大眾對輪椅擊劍的誤解,「輪椅擊劍運動員日常不是全部坐輪椅的,只要下肢傷殘,符合殘疾人奧委會的要求,就可以在輪椅上打劍擊。」她又指輪椅擊劍與傳統擊劍的規則大致相同。輪椅擊劍會根據運動員的坐姿平衡能力和執劍手的功能障礙程度分級程度進行分級,以確保比賽的公平性。

范珮珊早於2001年正式開始訓練,2004年起代表香港參加了多屆殘奧會,比賽經驗豐富。她分享投入這項運動的初心,只是抱住嘗試做運動的心態。
當時約二十歲的她,中風並做了開腦手術,左邊身體不能動。為了康復,她參加了泳班和乒乓球班,後來經運動員介紹下,開始接觸擊劍運動。當時她的身體狀態根本難以應付輪椅擊劍,但她仍堅持下去,「教練說如果我這個身體條件要打,就很難打。但我繼續玩下去,決心成為專業運動員。」
鍾愛花劍 考大腦反應
投身擊劍運動二十多年的她認為這項運動需要用腦筋,考反應,她個性好勇鬥狠,享受當中的刺激感。
輪椅擊劍分為三個劍種——花劍、重劍和配劍。健全人士多數只專注一個劍種訓練,但輪椅擊劍運動員則可兼項兩至三個劍種。而范珮珊選擇了兼項花劍和重劍,「我比較喜歡花劍,因為節奏很快,反應快,而且有擊打有主動權和防守。至於重劍較依靠身體條件,體能要求強一點。」由於輪椅擊劍運動員的身體狀況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並要以腰力代替雙腳的前後幅度,所以腰傷亦會較多。

范珮珊(後排右二)表示每次參賽都令她印象難忘。
提到傳承,范珮珊指輪椅擊劍難有新人加入,以香港來說,殘疾人士較多會選擇就讀主流學校,除非身體條件不許可才會入讀特殊學校。基於私隱問題,一般都不會知道殘疾人士就讀哪一學校,「所以較難找到身體條件合適的殘疾人士從小參與運動,越小開始訓練,會較容易接收東西,才有機會成為精英或優秀的運動員。」
漫長的運動員生涯,范珮珊最難忘的就是在奧運比賽中奪獎,但即使最近在法國的比賽空手而回,對她來說也是一個很難忘的經歷,「對我來說,可能是最後一次,希望可以參與發揮得好,當我發揮到自己理想表現時,也覺得很開心和難忘。」
主場之利 免舟車勞頓
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輪椅擊劍比賽將於本年12月9日至14日在馬鞍山體育館舉行,家住馬鞍山的范珮珊笑言具有主場之利。早前她亦參加了在馬鞍山運動場進行的測試賽,在馬鞍山作賽,不但讓她感覺親切熟悉,而且前往比賽地方十分方便,免卻了舟車勞頓。
殘特奧會期間,馬鞍山體育館將會舉行輪椅擊劍比賽,而本年9月初舉行輪椅舞蹈 (大眾項目) 在亦此場地舉行。這個現代化的多用途室內體育館,曾經兩次舉辦輪椅劍擊世界盃,在2004年10月啟用,總面積6,390平方米。館內設有主場館,觀眾席可容納1000人,場地設計非常靈活,能夠劃分成多個區域,用來進行籃球、羽毛球、排球等運動比賽。體育館最具特色是它的建築設計,有一個橢圓形天花頂,以及中間凹槽造成的天窗,可以引入天然光照射場館內,場館還設有多用途活動室、桌球室、舞蹈室和健身室等康樂設施。場館特別設計了完善的無障礙設施,包括輪椅通道、升降機和無障礙洗手間,方便運動員和觀眾使用。馬鞍山體育館不單是社區運動中心,更是推廣共融和體育精神的重要場地,這一點與全運會推廣全民運動的理念互相呼應。
《梨事會之全運新世代》節目詳情
主持:葉文暉 (啤梨)、練偉健 (Terry )
廣播時段:每週四 18:30-19:00 (5月15日開始)
集數:26 集
廣播平台:新城知訊台 FM99.7 、新城財經台 FM104 (精華重溫)
視像內容: MBOTV、新城廣播官方網站及社交媒體 (FB / IG)
詳細節目內容,請留意5月15日,下午6:30–7:00,新城知訊台《梨事會之全運新世代》,網址:https://www.metroradio.com.hk/Metro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