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症候群|子女不想上學 10大症狀家長必睇

開學症候群|子女不想上學 10大症狀家長必睇

隨着暑假進入尾聲,部份中小學校已陸續開學,不少家長狂呻即將要面對孩子大叫「不想上學了」的情況,甚至有小朋友會出現一些莫明的身體狀況、情緒問題,以及行為差異,包括焦慮、失眠、頭痛、肚痛、情緒不穩及注意力不集中等,這都是「開學症候群」作怪。

何謂開學症候群?

「開學症候群」並非正式醫學診斷,而是泛指學生在開學前後因生活節奏改變而出現的心理與生理適應困難。而最常見的十大症狀涉及以下三個層面,包括:

一、情緒方面:焦躁、易怒、情緒低落。

二、生理方面:食慾不振或暴食、頭痛頭暈、便秘或肚瀉、晚上失眠早上難起床。

三、行為方面:拖延作業、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

成因主要來自「假期與開學生活的巨大落差」:暑假作息自由、娛樂時間長,開學後則需面對規律作息、作業壓力、考試等。此外,「社交焦慮」也是重要因素,特別是轉換新環境(如升年級、換班級)的學生,容易擔心同儕關係與團體適應。

高風險群:小一新生、轉校生與畢業班

有研究指出,升小一的幼童、轉校生與應屆畢業生是開學症候群的高風險群。小一新生需適應結構化的學校生活;轉校生面臨新環境與人際重建;畢業班學生則背負升學壓力。家長應特別留意這些族群的情緒變化。

專家提出「三心法」助學生調適

為減緩開學症候群,專家提出「三心法」:提前收心、環境安心、溝通放心。

  • 提前收心:逐步調整作息

建議開學前一至兩週逐步恢復規律作息,每天提早15分鐘睡覺與起床,避免開學後突然調整造成的生理反彈。同時減少使用電子產品時間,以閱讀、運動或家庭活動取代。

  • 環境安心:預先熟悉新環境

對於新生或轉學生,家長可提前帶孩子參觀校園、認識交通路線,或與同班同學預先見面,降低陌生感。教師也可在開學首週設計破冰活動,促進班級凝聚力

  • 溝通放心:傾聽與鼓勵並重

家長應避免說教或比較,而是傾聽孩子的擔憂。例如以開放式問句:「開學後你覺得最困難的是什麼?」以引導式讓孩子表達內心想法;同時可與孩子共同訂定新學期目標,從小事建立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