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經常腹痛、肚脹、放屁、肚瀉、便秘、感到排便不清,特別是吃得太油膩或太飽就很容易胃脹,你就要留意會否患上「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常見症狀包括:
- 腹脹、腹痛
- 常有便意
- 排便後仍有未排淨感
- 糞便帶有黏液(但無血便)

根據美國腸胃科學會羅馬三診斷標準(Rome III criteria),此症可分為4種類型,患者亦可能會隨時間而改變類型。
- 肚瀉型:大部份時間的大便都呈糊狀或水狀,卻絕少有大便過硬的情況。
- 便秘型:大部份時間的大便過硬或太乾,卻絕少有大便稀爛的情況。
- 混合型:有時大便稀爛,亦有時會大便過硬,兩者可能交替出現。
- 無法分類型:大便大致正常,症狀各異。
腸易激綜合症沒有特定的檢查或測試,醫生通常透過臨牀病徵判斷,例如大便習慣是否有改變,腸胃不適是否重複發作等,進行腸胃鏡檢查時發現沒有腸道結構異常,及排除與腸易激綜合症徵狀十分相似的疾病,例如慢性腸炎、腸癌等等。
很多醫學研究指出腸易激綜合症的症狀出現並沒有一個單一原因。腸道蠕動過快或過慢、遺傳因素、心理因素、腸道菌群失衡等,都跟腸易激綜合症有不同程度的關係。雖然醫學界未完全明白腸易激綜合症的確切成因,但一般跟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例如不良飲食習慣、生活壓力大、睡眠失調等。亦有研究指出,曾經患過嚴重的急性腸胃炎、性格容易緊張的人,較容易患上此症。雖然腸易激綜合症不會併發嚴重疾病,但它會長期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對生活構成極大困擾,影響患者的社交甚至工作表現。

腸易激綜合症雖然未有完全根治的療法,但除了服用藥物以減輕便秘、腹瀉或腹痛等徵狀外,研究顯示75% 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的病情於進食低發酵性碳水化合物餐後,病情有明顯的改善。低發酵性碳水化合物餐 (Low FODMAP Diet) 需由註冊營養師一對一個別評估及監察下進食。註冊營養師先建議病人避免進食含高發酵性碳水化合物 (FODMAP) 的食物一段時間,其後分別嘗試不同類別的高發酵性碳水化合物食物的組別,從而幫助病人找出容易引發症狀的食物組別,及建議病人盡量避免進食該組別的食物,從而改善病人的生活質素,及減低出現營養不良的風險。
陳婷豐 (播道醫院 註冊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