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大型運動賽事,除了運動員的拼搏,還有一群默默付出的義工。由前香港輪椅羽毛球代表陳浩源主持的新城廣播知訊台節目《體你有冇份》,今集就請來「香港賽馬會義工隊」的兩位義工黎家銘(Ming)和林鳳燕(Sally)分享為何熱愛義工工作以及背後的汗水,從中收獲的成長與感動。

香港賽馬會義工隊自2005年成立以來,已成立近20年,其服務範疇日益廣泛且多元,並會因應社會需要而調整服務重點,由初期的長者、低收入家庭及少數族裔,到後來再擴展到動物福利、環境保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及家庭、殘疾人士及體育賽事等。馬會義工隊除了現職同事參與,亦開放予員工帶同親友、子女參加,讓同事「一家大細」齊齊做義工,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一起感受行善的喜悅。


已在賽馬會工作逾30年的林鳳燕分享,在10年前才踏入義工行列。她起初覺得全職時期做義工需花費很多時間,所以當時認為應該「退休後才做義工」。直到她初次參與馬會義工隊活動,為長者編織頸巾,想到製成品可為長者送上溫暖的畫面,令她明白自己也有力所能及的事,「擠出少少時間也可以參加」。她更提到賽馬會義工活動的多元性超乎想像,能夠擴闊自己的視野,例如通過一系列完整培訓成為「大館導賞員」,帶領民眾認識香港歷史,「這些經歷,不做義工一輩子都難發掘到!」



黎家銘則因接替一位退休同事的工作,而順勢加入義工隊。他形容馬會義工隊「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從照顧貓狗到協助殘疾運動賽事,每次服務都是新挑戰。他特別提到殘疾運動教練的一句話:「他們是殘,但一點都不廢」,讓他反思自身視角,更主動參加一些裁判班,學習硬地滾球等運動規則,甚至回家看影片鑽研,並從中學到很多平時難接觸的知識。




當主持陳浩源問及各自做義工的難忘經歷時,林鳳燕表示印象最深是帶領視障人士參與高爾夫球和保齡球活動。在活動中需要幫助視障朋友擺球、指引方向,甚至充當他們的「人肉拐杖」。她笑稱自己有時會左右不分,鬧出一些小烏龍,但這些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即使是有視障的朋友,也能透過其他感官和能力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亦讓她明白,每個人都有潛能,只要願意嘗試,就能克服困難。
黎家銘則分享了他參與硬地滾球裁判工作的經歷。他提到,為了擔任全運會的裁判,他參加了嚴格的培訓,並輔助上月於啟德體藝館舉行的測試賽。他稱「既然要做,為何不做得更好?」,所以不惜犧牲假期時間觀看比賽影片學習,雖然壓力不小,但只要專注做好一件事,做足準備便不會緊張。他也特別提到,殘疾運動員的積極態度讓他深受感動,反思作為健全人士更應該珍惜機會,多做貢獻。


圖片:新城廣播、賽馬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