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家長對孩子有種潛藏的內疚感,覺得自己做得不對,以致孩子出現某種病或某些行動,原來這種內疚感在華人社會並不罕見,專家提醒內疚感對育兒有深遠影響,父母可以採取3個方法減少負面感受。
教導自閉子引起育兒衝突
筆者幾年前曾為一對夫婦進行輔導面談,他們育有一名四歲半的兒子,來訪的目的是處理兩夫婦之間的育兒衝突。在首次面談中,媽媽透露孩子從小就有固執的性格,對生活習慣有嚴格要求,不符合要求就會大發脾氣,難以平伏。結果,孩子約三歲時被診斷出自閉症,父母終究理解了孩子的問題,但更大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爸爸:「我們聽從精神科醫生的專業意見後,知道孩子在某些行為上,例如影響生活作息或表現出挑釁行為時,特別需要有明確的規範。太太似乎理解這一點,但在執行時卻不一致,最終孩子失控,我被迫扮演『壞人』的角色來控制情況。結果孩子非常討厭我,現在我一抱他,他就會推開我」。
媽媽:「我雖然明白這些道理,例如見到孩子因為想繼續重覆看某影片而不吃飯,我都嘗試利用『倒數法』、『有色計時器』等,但當這些方法無效時,我也試著強行關機。結果,孩子情緒崩潰,當看到他抓傷我,甚至打自己的頭時,我就心軟了,只想讓他盡快安定下來」。
爸爸做「壞人」惹兒子討厭
爸爸補充:「太太就是這樣,結果我一直做壞人,導致惡性循環,孩子因看影片而影響生活的情況仍然嚴重,我們夫婦因此經常吵架,孩子也討厭我」。
筆者:「了解到父母兩位似乎為育兒的不一致感到懊惱,當中我特別聽到媽媽強調在心軟的情況下處理孩子的行為,感到特別困難,這點我想了解多一些,請媽媽再多說一點」。
媽媽自負懷孕期遇意外
媽媽突然眼眶泛紅,聲音有些顫抖地說:「其實⋯⋯爸爸你應該記得,當年我懷著孩子已有三十周,坐在那個小巴上前往產檢,誰知突然遇到急剎,我的肚子撞到前面的椅背⋯⋯」
爸爸:「我記得!我立刻趕來醫院陪你檢查,醫生當時還說一切正常⋯⋯」
媽媽深吸一口氣,說道:「我明知這樣想不合符邏輯,但我心裡一直想著可能是那一撞影響了兒子的腦部發展,讓他現在得了自閉症,讓他⋯⋯」
內疚感在華人社會不罕見
說到這裡,大概也感受到媽媽原來一直對孩子有種潛藏的內疚感。其實,內疚感在華人社會並不罕見(Sun,2013),亦對育兒方式有著深遠的影響。由上述個案可見,母親對於自己在懷孕期間遭遇的事故感到責任重大,縱然理智上知道不合邏輯,但也認為這是導致孩子自閉症的原因,這種內疚感卻深深地影響了她的育兒方式。
然而,這種內疚感在其他父母可能源於對孩子未來發展的擔憂,亦對自己過去行為的懷疑,例如擔心沒有為孩子選擇最有營養的食物、沒有利用最理想的親子教養策略、沒有為孩子報讀最好的學校等,基於上述「過錯」,可能會導致父母變得過於縱容,不願意強硬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因為他們希望補償過去的「過錯」。
內疚感加劇焦慮抑鬱
這種內疚感有可能源自原生家庭的育兒方式。在華人文化中,上一代父母常常利用羞恥感(Shame)和內疚感(Guilt)來作為行為管束的工具(Wang,2022),對子女施加壓力,希望他們能夠遵從家庭的價值觀和社會期望。這種管束方式可能會導致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內化(Internalised)這些負面情緒,容易聚焦在自己的「過錯」上,並將其延續到自己的育兒方式中。
再者,父母的內疚感也可能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對於育兒的期望和標準。在華人社會中,父母通常被要求對子女有著嚴格的要求和期望,他們可能感到自己未能達到這些期望,因此產生內疚感。這種內疚感如不好好處理,不但會影響父母的精神健康,加劇其焦慮與抑鬱感受,導致在育兒過程中變得過於寬容或嚴苛來彌補自己的缺失或「過錯」,長遠亦會影響孩子有更多的情緒及行為問題(Shalev等,2023)。
3個方法除去內疚感
要解決這些內疚感,父母可以採取以下幾個方法:
1.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父母應該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和過錯。育兒是一個充滿挑戰和學習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犯錯。父母需要明白,他們的內疚感來自於對自己的期望和社會的壓力,而不是他們的實際表現。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可以幫助父母釋放內在的壓力,更好地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
2. 培養正向的家庭氛圍:無論家中有怎樣的孩子,都必然會在育兒上遇上困難,產生負面感受。建議父母建立互相傾訴的小習慣,每天抽出一段時間與伴侶或家人分享自己遇到的挑戰,並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透過溝通和支持,家庭成員可以彼此鼓勵,共同面對困難,建立更加和諧和支持的家庭氛圍,亦可避免將內疚與羞恥感延續到下一代。
3. 善用社區資源:請緊記你並不是孤軍作戰,學校或社區資源是父母解決育兒困難的重要支持。父母可以參加學校或社區的親子教養課程、家庭支援小組或者心理輔導服務,以獲得不同專業如老師、社工及心理學家的建議和支持。學校或社區資源更可以提供父母與其他家庭分享經驗的機會,並從中獲取實用的工具和資源,幫助他們建立人際網絡,更好地應對育兒挑戰,減輕壓力與其他負面感受。
參考資料
Sun, C. T.-L. (2013). Themes in Chinese Psychology. (2nd ed). Cengage Learning Asia Pte Ltd.
Shalev, I., Sharon, N., Uzefovsky, F., & Atzaba-Poria, N. (2023). Parental Guilt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arental Reflective Functioning.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7(8), 1241–1252. https://doi.org/10.1037/fam0001156
Wang, P. (2022). Analysis on guilt and shame induction in Chinese parenting. BCP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 19, 382-386.
鳴謝 :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余鎮洋先生
圖片:Freepik
編輯:周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