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高中生呈抑鬱焦慮症狀 專家倡「雙放過」行動

4成高中生呈抑鬱焦慮症狀 專家倡「雙放過」行動

學生的精神健康狀況值得社會關注,有調查顯示,四成受訪文憑試(DSE)學生呈現抑鬱或焦慮症狀,但求助意願低,機構呼籲老師和家長識得「放過自己和他人」,紓緩學生壓力。

DSE壓力構成心理困擾

精神健康-中學生-調查-抑鬱-焦慮3
(示意圖)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今年2月18日至4月18日以抽樣訪問1,017名中五和中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顯示,41.9%受訪學生呈現抑鬱或焦慮症狀困擾 (37.4%呈現抑鬱症狀,28.6%呈現焦慮症狀),而同時呈現以上兩種症狀的學生達到24.0%。此外,31.8%受訪學生呈現失眠症狀。

社聯行政總裁陳文宜指:「是次研究顯示四成受訪中學生呈現抑鬱或焦慮症狀,而且相關症狀早於中五修讀HKDSE課程時已出現,至中六考試,壓力很可能已積壓兩年,這是一個重要警號,必須及早正視壓力源頭,並提供適時和適切的支援服務。」

精神健康-中學生-調查-抑鬱-焦慮2
社聯行政總裁陳文宜(中)表示,DSE學生的壓力早於中五已開始累積。

心理困擾越嚴重 求助意向越低

研究亦發現受訪學生的壓力指數平均為7.4分(最高10分),有20.9%的學生壓力達最高的10分。研究發現,DSE壓力越大,心理困擾越嚴重,這現象在女生中更為顯著。在感受DSE壓力時,學生的心理困擾部分來自三大因素,包括「競爭感提升」、「執著心態」及「希望感削弱」。

然而,受訪學生心理困擾越嚴重,求助意向越低,不少會因社會對心理困擾及求助的污名而拒絕求助,以免被負面標籤。心理困擾越嚴重的學生,越擔心家人對求助有負面看法,因此更不願意求助。

聆聽需要取代一味激勵

社聯總主任(兒童及青少年服務)姚潔玲女士:「家庭、學校和社會對青年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根據前線社工的經驗,許多成人因擔心孩子在激烈的競爭中落後,無意間將對『成功』的執著傳遞給孩子。他們往往希望孩子保持積極和正向的態度,卻忽略了傾聽和疏導負面情緒的重要性,導致他們壓抑內心的真實感受,延誤支援時機。父母和師長需要學會『放過自己』,才能給予孩子自在表達恐懼與挫折等負面情緒的空間,從而獲得適時的幫助。」

精神健康-中學生-調查-抑鬱-焦慮1
社聯總主任(兒童及青少年服務)姚潔玲表示,成人往往希望孩子保持積極和正向的態度,卻忽略了傾聽和疏導負面情緒的重要性,導致他們壓抑內心的真實感受,延誤支援時機。

社聯建議家長和教師實行「雙放過」行動,即是「放過自己」:家長與教師學會辨識並轉化自身焦慮,以彈性思維看待考試結果,如「我們還有 Plan B、C」代替「DSE定生死」,同時「放過他人」,先聆聽學生狀態及需要,再給予適當支持,以共情取代一味激勵。如用「需要休息嗎?」代替一味「加油!」。

針對學生精神健康,跨專業協作,建立無標籤支援,包括社工與中醫及家庭醫生合作,從失眠或身體不適入手,同時處理心理困擾、社工聯同藝術家及遊戲設計師共同創作,透過 IG互動或遊戲與青年談心,建立平等對話,營造「安全傾訴」的氛圍、提前於中五階段支援,減輕學生心理壓力。

圖片:社聯、freepik

撰文:周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