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常與酒精、肥胖相提並論,但事實上,滴酒不沾、體型瘦削的人也可能是脂肪肝患者。但只要在脂肪肝惡化至纖維化前,積極進行持續治療及改變生活習慣,病情亦可以逆轉。其實脂肪肝有何分類?除了酗酒,還有甚麼高危因素會導致脂肪肝?應如何預防?

主持:脂肪肝是大家常聽的健康話題,而本集的重點是脂肪肝不一定與酒精有關,今天很高興邀請到養和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徐成智醫生為大家講解,究竟甚麼是脂肪肝?是否有不同的分類?
醫生:脂肪肝十分常見,不少市民都曾聽聞或身邊有朋友患上脂肪肝。人體中多餘的血糖會變成脂肪儲存在肝臟等器官,而中央肥胖人士的腹部脂肪較多,會較容易形成脂肪肝。診斷脂肪肝一般需透過驗血、超聲波等技術以確認肝臟是否脂肪過多。
一旦形成脂肪肝便有機會導致肝臟發炎,甚至超聲波顯示肝臟不止脂肪過多,更有腫脹發大的情況。患者會感到異常疲倦、睡眠過後也無法恢復精神。若病情繼續惡化,可能引發嚴重發炎,出現眼白變黃或小便變深色的情況。
主持:大眾普遍認為過量飲酒會導致脂肪肝,究竟酒精為甚麼會傷害肝臟?
醫生:酒精會直接損害肝臟功能,導致發炎。長期或過量喝酒會令肝臟積聚過多脂肪,例如屬於高卡路里的啤酒或紅酒,當中的葡萄糖會令血糖上升,而過多的熱量會儲存於肝臟,導致脂肪積聚,誘發肝臟發炎。因此長期大量喝酒的人士更易患上脂肪肝,甚至肝臟發炎。若不及時處理或戒酒,可能會導致肝臟纖維化,即脂肪和發炎反應令肝臟逐漸硬化,最終發展為酒精性脂肪肝引起的肝硬化,肝癌風險亦隨之增加。

主持:提及肝臟發炎,乙型肝炎又與過量飲酒有關嗎?
醫生:不論是在香港、東南亞或其他國家,酒精引起的脂肪肝、肝硬化及肝癌也十分常見。然而,香港更需要關注的問題是與酒精無關的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由感染病毒引起,患者可能從小感染或由母嬰傳播,會導致肝臟長期發炎,較易發展成肝硬化。丙型肝炎則同樣是病毒感染,且更容易引發脂肪肝。因此,當檢查時發現肝臟發炎或發大,一般需進一步驗血檢測是否感染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
主持:既然過量喝酒會傷及肝臟,是否有安全的飲酒量標準?
醫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男性每週酒精攝入量不應超過14個單位,女性則為10個單位(1單位約等於一杯紅酒或一罐啤酒)。不過要留意的是,酒精與尼古丁同屬致癌物質,因此也應盡量避免喝酒,脂肪肝患者若已出現肝硬化,則必須戒酒。

主持:因飲酒過量而引發的脂肪肝,患者有可能不自知嗎?
醫生:當肝臟因積聚脂肪並出現輕微發炎或纖維化,病人也可能毫不察覺。若不進行脂肪肝的相關評估,如驗血或上腹超聲波,病人難以發現問題。
主持:非酒精性脂肪肝,即「代謝性脂肪肝」,又有甚麼病徵?
醫生:代謝性脂肪肝是另一個問題,這類患者通常透過超聲波發現肝臟脂肪過多或驗血報告異常而求醫,且大多無喝酒習慣。惟他們常伴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及中央肥胖(大肚腩),飲食習慣亦可能欠佳。
區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十分重要,因為兩者的治療方案有所不同。治療代謝性脂肪肝必須控制三高,並透過控制飲食及減重改善;酒精性脂肪肝則需戒酒及評估肝臟是否已出現纖維化或有肝癌風險。不論是哪種情況,通常都需要先驗血排除感染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的可能。

主持:中文大學研究顯示,每五名非肥胖人士中,就有一人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為甚麼這麼多人不喝酒、不肥胖也會患上脂肪肝?
醫生:脂肪肝是新陳代謝的問題,不限於肥胖人士。中文大學亦發現,約七成的糖尿病人同時患有脂肪肝,因此並不能單靠體型判斷風險。一些高風險群體需特別關注自身健康狀況,例如空腹血糖值偏高的人士,可能已經處於糖尿病前期;又例如曾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產後十年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上升。這類人士需要特別警惕,定期檢查肝臟脂肪及發炎情況,因為發炎初期通常無症狀。事實上,不少市民在30至50歲體檢時才發現問題。

主持:既然肝臟發炎初期難以察覺,臨床上可以如何診斷脂肪肝?
醫生:病人可能因其他疾病求醫而驗血,如驗血後發現ALT(谷丙轉氨酶)、AST(谷草轉氨酶)和GGT(穀氨酰基轉移酶)等指數過高,便有機會是肝臟發炎。這些酵素指數是診斷脂肪肝及肝臟發炎的重要指標,如果出現異常,通常會安排進一步檢查。另外,如果醫生觸診時發現肝臟出現腫脹或疼痛,也會建議病人進行超聲波等檢查,確認肝臟是否發炎或存在其他問題。
主持:除了嗜酒人士外,哪些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脂肪肝檢查?
醫生: 已知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或患三高的人士,若從未檢查過肝臟,應考慮了解肝臟健康狀況。即使不喝酒,隨著年齡增長,也可能因新陳代謝問題而患上代謝性脂肪肝,引發心血管甚至肝臟疾病。
另外,不少人透過捐血發現血液檢查不及格,才得知可能感染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這些病毒可透過血液或性接觸傳播,若家族有肝病史,更應定期檢查。

主持:早期脂肪肝是否可以逆轉?
醫生:早期甚至較嚴重的脂肪肝也可逆轉,但需關注脂肪肝長期或嚴重發炎的問題,可能會導致肝臟纖維化,即肝臟積累過多纖維細胞並逐漸變硬,這是肝硬化的前期,需密切監控。現時可透過無痛且非入侵性的檢查來測量肝臟硬度,以取代以往的肝穿刺(使用特製之穿刺針,經皮剌進肝臟以抽取組織作檢查),可更安全地評估肝臟的情況。
主持:較嚴重的脂肪肝,若未發展至纖維化階段,仍有治癒機會嗎?
醫生: 曾有位病人約一兩年前來求診,他不算過度肥胖,但檢查後發現患有嚴重脂肪肝並發炎。醫生建議他進行治療並開始減肥和運動,他隨即展開健身計劃,幾乎每天跑步。一個月後覆診,表示成功減去10公斤,他說要證明脂肪肝可完全消失,結果檢查顯示脂肪肝確實已改善,他非常高興,也感恩自己能維持健康體重。
這例子說明,過多脂肪積聚可透過控制飲食和運動改善,不過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肝指數,單靠運動並不足夠,飲食控制同樣重要,應注意三餐營養均衡,並少吃高糖和高鹽食物。

主持:徐醫生提到,飲食控制及生活習慣是預防脂肪肝的關鍵。若大家從未做過身體檢查或已很久沒檢查,現在便應行動,及早發現問題並改善。剛剛提到的病人一個月減去10公斤,確實激勵人心,也證明脂肪肝可以逆轉。今天感謝徐醫生的分享,我們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