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會痛,小心足弓在求救!揭開扁平足的全身健康密碼|自然醫學博士吳錞銦

走路會痛,小心足弓在求救!揭開扁平足的全身健康密碼|自然醫學博士吳錞銦

「我的腳板很平,會有什麼影響嗎?」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答案可能超乎你的想像。早期在台灣,扁平足是備受重視的健康議題,嚴重者甚至可以申請免服兵役。從體壇巨星到流行歌手,扁平足都曾左右他們的事業發展或者日常生活。NBA傳奇中鋒姚明,因為身高帶來足部的過度負重,導致足弓塌陷,造成籃球事業的隱憂;創作歌手戴佩妮的扁平足不僅讓她自小放棄摯愛的芭蕾舞,更因為長期姿勢代償引發脊柱側彎,甚至造成胃痛不適。原來,我們的腳不只是站立行走的工具,更是維持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石。

扁平足是什麼?認識你腳下的橋樑

想像一下,如果你家的地基不穩,整棟房子會怎樣?沒錯,我們的腳就像身體的地基。正常的足弓構造就像一座拱橋,由前橫弓、後縱弓和內側縱弓組成,人的腳透過足弓結構,支撐著全身體重,並藉此緩衝走路著地時所造成的反作用力。當內側縱弓下塌,使腳掌心的部分接觸地面,就形成俗稱的「扁平足」。扁平足的成因其實相當複雜。除了先天性因素外,年齡增長、後天的生活習慣和姿勢問題都可能導致足弓塌陷。都市人長期穿著不合適的鞋子,或是生活作息導致肌肉關節疲勞,都會逐漸破壞足部的支撐結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肥胖,甚至懷孕期間的體重增加,皆可能加速足弓塌陷的過程。

從腳痛到全身骨骼問題:扁平足的連鎖效應

就像開車時的避震器壞了,不只車子會搖晃,乘客在內也會顛簸受累。足弓作為我們的「避震系統」,當它失靈後,麻煩就大了。扁平足不僅會影響行走功能,更會逐步影響到全身的骨骼肌肉系統。初期可能只是走路容易疲勞,或者鞋子特別容易磨損。隨著時間推移,會出現足底筋膜炎、拇指外翻、腳踝內側疼痛。接著問題開始向上蔓延,因為扁平足導致小腿內旋,改變了膝關節的受力方向,膝蓋會出現不適,可能發展成X型腳或O型腳。再發展下去,髖關節會代償性外轉,造成髖部疼痛。最後演變成嚴重的脊椎側彎或者慢性疼痛。這些症狀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因為疼痛而改變走路姿勢,錯誤的姿勢又會加重原有的問題。這就是為甚麼我會強調,扁平足不僅僅是一個足部問題,而是需要從整體脊椎健康的角度來看待。

針對扁平足,我們中心採用的是全方位的自然醫學「脊柱重建療程」。這個療程不是簡單的按摩或矯正,而是先通過精確的骨骼及力學檢查,了解患者扁平足背後的成因和相關的代償反應,接著進行觸診,由腳部開始逐節骨檢查,分辨​​患者的骨架結構位置是否正確,全面掌握患者的足部及脊柱健康情況。隨後利用專用儀器,及精準的骨骼調整技術,在患者的神經區輕柔地進行療程,幫助他們從足部-膝關節-髖關節-腰椎逐步向上回正錯位的骨骼。相關療法結合自然醫學、神經解剖學及生物力學,以非侵入式的方法為患者提供無創、無痛,在手術以外,溫和的療程方案。

同時,我們會教育患者正確的走路姿勢和站立方式。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即使是日常的站立姿勢,如果長期不正確,也會加重扁平足的問題。通過脊椎調整、足部矯正,以及特定的肌力訓練,我們能夠幫助患者重建足弓,改善整體的身體力學結構,至今已經累積了不少成功的求助實證。像是曾經有任職新聞工作者的患者,因為扁平足,日常走路經常抽筋、晚上難以入睡,只能依靠足浴和按摩短暫舒緩,坊間普遍建議她使用鞋墊改善問題,卻未能協助根治。但她在接受了一次我們的療程後,情況就大有改善,腳掌逐漸恢復正常生理弧度,不再貼地而行,身體不再墜力傾前,整個人變得輕鬆很多。

足部運動+挑對鞋子:邁向健康的第一步

除了專業療程,日常的自我保健也同樣重要。我建議患者在家中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足部運動,例如「毛巾抓握」可以幫助強化足底肌肉:將毛巾平放在地上,用腳趾抓起毛巾並放下,重複10-15次,每天堅持練習。另一個有效的運動是「腳弓拉伸」,你可以將腳放在網球或按摩滾筒上,輕輕來回滾動,放鬆足底筋膜並改善血液循環。此外,赤腳行走在沙灘或草地上也是一種天然的足底鍛煉,能促進足弓的自然發展,並幫助恢復腳部的感知能力。

另外,在選擇鞋子時,也要謹慎評估,避免購買過於扁平或僅僅追求美觀的鞋子,因為這些鞋子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足弓塌陷的問題。我建議可循以下幾點作為選擇鞋款的標準:

1.鞋頭要有足夠空間,讓腳趾能自由活動

2.鞋底要有適當硬度,但不能太硬

3.後跟要有良好包覆性

4.鞋子要有足夠的足弓支撐/避震效果

重建健康,從足下開始

扁平足雖然常被忽視,但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影響深遠。透過脊柱重建療程,我們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足弓塌陷帶來的問題,恢復身體的協調和平衡。而日常保健運動則是維持效果的重要輔助手段,幫助我們的雙腳在每一步中都能穩穩地支撐起全身的健康。

把注意力放回你的雙腳,從足弓開始重建健康基礎。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輕鬆無痛的步伐,邁向更好的生活品質!

吳錞銦博士Dr. Yan
國際脊柱側彎聯盟創辦人
自然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