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是一種普遍但常被誤解的疾病,許多人認為只有老年人才受影響,甚至與關節退化混為一談。事實上,骨質疏鬆可發生在不同年齡層,對健康影響深遠。隨著年紀老化,骨質雖然會慢慢流失,但若能打破迷思,建立正確的保健觀念,仍能有效地降低骨折及相關後遺症的風險。
迷思一:骨質疏鬆只影響老年人?
骨質疏鬆不只發生在營養不良的長者身上,女性因更年期導致雌激素下降,骨質流失加快,風險也會較高。此外,長期服用類固醇,有機會影響鈣和維他命D的吸收,進而加速骨質流失。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疾病、糖尿病)也會影響骨骼健康。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缺乏運動)及心理健康問題(如厭食症、憂鬱症)亦可能影響營養攝取與荷爾蒙平衡[①]。因此,骨質疏鬆並非老年人專屬的疾病,其他年齡層人士也應注意。
迷思二:骨質疏鬆會導致周身骨痛?
骨質疏鬆是無聲無色的,第一個症狀就是骨折。這些骨折可能伴隨劇烈疼痛,若骨折壓迫神經或改變姿勢,還可能引發慢性疼痛。通常人們說的周身骨痛,可能是由骨質疏鬆導致的壓迫性骨折或年齡相關的關節退化引起。
嚴重的骨質疏鬆若未及時治療,可能造成中樞敏感,導致疼痛慢性化[②]。此外,患者可能因骨折或骨骼結構改變,影響感覺、情緒及認知[③],進一步加劇疼痛。因此,若有持續性骨痛,應及早就醫評估是否與骨質疏鬆或骨折有關。

迷思三:葡萄糖胺、膠原蛋白、軟骨素能預防或改善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與骨關節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骨質疏鬆主要是骨密度下降,導致骨折風險增加;而骨關節炎則是關節軟骨退化,影響關節功能。葡萄糖胺、膠原蛋白與軟骨素主要是用來維持關節健康,部分研究顯示它們可能有助於改善骨關節炎的症狀,但目前並無足夠的科學證據顯示能有效預防或治療骨質疏鬆。
醫學界建議,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應透過攝取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規律負重運動、以及使用抗骨流失藥物及促骨生成藥物等方式來維持骨質密度[④],而非依賴上述保健品。
迷思四:骨質疏鬆藥物副作用大,不宜長期使用?
口服雙磷酸鹽類藥物(Bisphosphonates)自1990年代起廣泛應用於骨質疏鬆症治療,具有超過30年的臨床使用經驗。常見劑型包括每日或每週服用一次,它可降低骨折風險,服用時需要透過適當服用方式(如空腹搭配大量清水,服藥後保持直立30分鐘)來減少腸胃不適。然而,長期使用可能抑制骨重塑,影響骨骼修復,甚至增加「非典型股骨骨折」的風險[⑤],這種骨折通常發生在股骨轉子下區域,且多數患者在發生骨折前會有大腿疼痛等症狀。因此,根據治療指引,持續使用雙磷酸鹽藥物超過5年的患者,可與醫生討論是否考慮「藥物假期」,暫停使用以平衡療效與風險[⑥]。而對於 5 年後仍屬高風險的患者,應考慮改用注射型藥物進行治療。
另一種治療藥物仿保骨素針(Denosumab),可持續增加骨密度長達10年[⑦]。同時減少骨折,它屬於皮下注射劑型,可能會引起注射部位紅腫僵硬疼痛等較輕微的副作用。需注意的是,接受仿保骨素針治療的患者不建議突然停藥,因這可能導致骨質迅速流失,增加骨折風險。若需停用,應考慮轉換至其他治療方式。
總括而言,骨質疏鬆藥物雖有不同副作用,但仍有方法可避免,建議向醫生或醫務人員查詢正確的用藥方式。

迷思五:患有骨質疏鬆只需服藥即可解決?
事實上,骨質疏鬆的管理不僅僅依賴藥物治療,綜合性的生活方式介入同樣至關重要。維持良好飲食生活習慣,多曬太陽,有助攝取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維持骨骼健康。戒煙酒,避免過量攝取咖啡因及高鹽飲食,以減少鈣質流失。此外,恒常的負重運動和阻力訓練能刺激骨骼生長並減緩骨質流失,即使簡單如步行、太極、瑜伽伸展等也有助平衡,減少跌倒機會。
總括而言,藥物治療對於高風險患者至關重要,但單靠藥物並不足以完全改善骨質疏鬆。透過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維持骨骼強度並降低骨折風險。

文浩然醫生
骨科專科
[①]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Risk Factors.”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www.osteoporosis.foundation/patients/about-osteoporosis/risk-factors. Accessed 18 Mar. 2025.
[②] Mattia C, Di Bussolo E, Coluzzi F. Non-analgesic effects of opioids: the interaction of opioids with bone and joints. Curr Pharm Des. 2012;18(37):6005–9. doi: 10.2174/138161212803582487.
[③] Catalano, Antonino, et al. “Pain in Osteoporosis: From Pathophysiology to Therapeutic Approach.” Drugs & Aging, vol. 34, 2017, pp. 755-765, https://doi.org/10.1007/s40266-017-0492-4.
[④] “治療.”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骨質疏鬆預防及治療中心, www.jococ.org/zh-hk/osteoporosis-treatment.php. Accessed 18 Mar. 2025.
[⑤] Sellmeyer, Deborah E. “Atypical fractures as a potential complication of long-term bisphosphonate therapy.” JAMA vol. 304,13 (2010): 1480-4. doi:10.1001/jama.2010.1360
[⑥] Adler, Robert A., et al. “Managing Osteoporosis in Patients on Long-Term Bisphosphonate Treatment: Report of a Task Force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vol. 31, no. 1, 2016, pp. 16-35, doi:10.1002/jbmr.2708.
[⑦] Bone HG,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7;5:513-523.
HKG-785-0225-80005 May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