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因為腰背痛來求助,卻發現問題的根源往往不在腰部。試過有從事美容行業的患者腰背痛至幾近無法自行穿戴內衣,檢查後發現痛源不在腰背,而是脊柱側彎所致。我常常告訴患者:「你的腰痛,可能是腳的問題」時,總會看到一臉困惑的表情。但這絕非說笑,讓我來為大家揭開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
人體的全身骨骼,靠關節形成可以活動的骨架,骨骼上的肌肉,則維持著全身的張力,肌肉透過包覆的筋膜也彼此關聯,所以環環相扣,牽一髮則動全身。想像一下,我們的身體就像一棟大樓,需要穩固的地基才能屹立不倒。這個「地基」,就是由我們的脊柱、骨盆和雙腳組成的。當這三個關鍵部位出現問題時,就像大樓地基不穩,整棟建築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想尋找腰背痛的病因,可先循三大部位——脊柱、骨盆、足部去細查,往往是它們出現了問題,導致腰背痛的發生。

脊柱、骨盆、足部:三大地基主宰腰背部健康
頸、背問題反映於腰部
脊柱是人體的中軸,依序由頸椎、胸椎、腰椎與薦椎組成,帶有連動性,所以上半部的頸椎/胸椎機能失調,也會影響下半部。現代人長期低頭使用電子設備,頭部經常前傾,導致頸椎失去生理曲線的自然弧度,無法分散頭部重量,使頸、肩、背部肌肉疲勞和痠痛。同時,前傾的姿勢會使胸椎向內屈曲,形成寒背,連帶改變腰椎本來的正常弧度,增加椎間盤或椎間關節的負擔,從而引發腰痛。
骨盆歪斜,脊柱難以獨善其身
脊柱的薦骨與骨盆以「薦腸關節」相連,骨盆等於脊柱的基座,如果骨盆因薦腸關節咬合不正或大腿內側肌群過度緊繃而傾斜,則必然會影響脊柱,尤其是位於薦骨上方,活動面積廣泛的腰椎就首當其衝。當骨盆傾斜一方時,腰椎以上的身體部位會出現「代償作用」,嘗試把頭調整至正確的位置,如此一來,腰部的負擔便會益發嚴重了。
足部不適,腰部受罪
日常走路時,如果足部著地姿勢正確,腳底的力道會經膝、髖關節、薦腸關節、腰椎一直上傳,過程中力道會被吸收。但若因為扭傷、鞋子不合腳,甚至某些常見足患,例如「扁平足」、「內翻足」、「高弓足」、「O型腿」、「X型腿」等,導致足部歪斜,無法正確著地,腳底的力道在上傳時未能分散,便會對腰部造成壓力。
腰要好,先護脊
由此可見,脊柱、骨盆、足部各自影響著腰椎的活動能力,同時又層層關聯,一者出現偏差,其他都會受到牽連。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著手修復?
中心以往有不少患者就曾受腰背痛症的困擾,導致夜不能寐,久坐難安。後來都藉著自然醫學的「脊柱重建療程」的幫助下得以康復。「脊柱重建療程」採用專用儀器,在患者的神經區施以不同力度、方向及技術,從而刺激大腦神經,令骨骼以無痛、無創的方式迅速復位。療程會從足部、膝關節、骨盆、腰椎一直依序逐步向上校正,把患者的身體基座扳回正軌,連帶的骨骼問題便能解決,腰痛可逐步消失。技術結合了自然醫學、神經反射學及經骼學,能在非手術的層面上為患者提供專業的支持。
有效改善各種腰痛的萬能體操
除了接受療程外,日常的伸展運動也可以幫助我們舒緩腰背痛的影響,其中「三角立姿」運動對不論是因為脊柱、骨盆還是足部引致的腰背痛都有改善效果,大家可以在家中一起嘗試:
步驟一:
筆直站立,雙腳打開至比肩還寬,身體朝向前方,右腳朝向外側。
步驟二:
兩手橫向打開至與肩同高,手心向下。
步驟三:
重心保持不變,只有上半身移向右側,感覺右手被拉向旁邊一樣。
步驟四:
右手沿右腳往側面下伸,左手朝天花板舉高,下巴略為抬高,眼睛注視左手手尖,停留3至5秒,然後換邊重覆動作。
「三角立姿」算是涵蓋面較廣的運動,能夠同時達到「伸展」和「強化肌肉」兩大效果,其他運動例如貓牛式、針對薦腸關節及髖關節的簡單體操,或者腿部與足部的按摩,都能夠增加腰椎到骨盆的活動性,以及放鬆臀部至大腿的肌肉,令骨盆更穩定,走路的動作回復流暢,減緩腰部的勞損。
告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概念
其實腰背痛的成因還有心理壓力、胃腸失調使自律神經過度刺激肌肉等,但多年的研究經驗可以告知,為數眾多是和骨骼錯位有緊密關係,只處理痛點的治療方法並不能幫助患者從根源上覺察病因,變相只能短暫舒緩疼痛,讓它日後一有機會又捲土重來。唯有從整全理念出發,將腰痛的問題回置骨骼系統中檢視,同時配合日常的運動,方能一矢中的,解決後患。

吳錞銦博士Dr. Yan
國際脊柱側彎聯盟創辦人
自然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