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由吃甜食引起?打破糖尿病6個常見迷思|養和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中心主任盧國榮醫生

糖尿病是由吃甜食引起?打破糖尿病6個常見迷思|養和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中心主任盧國榮醫生

主持:為了讓大眾更了解糖尿病,接下來的一個月的節目主題為關注糖尿病。今天邀請到養和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中心主任盧國榮醫生,與我們打破糖尿病迷思。盧醫生,大眾對糖尿病的嚴重性是否有忽視?在臨床上有否遇到病人在確診糖尿病時感到驚訝?

健康-疾病資訊-養和抗病兵工廠-糖尿病-迷思


醫生:確實很多病人在確診時感到驚訝。糖尿病分為兩種,一型糖尿病患者因免疫系統問題導致胰臟細胞被破壞,先天性無法分泌胰島素,佔病人比例不足10%。佔大多數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病發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大眾對糖尿病的了解,普遍停留在一些典型症狀如口渴、尿頻、體重減輕。但實際上,我所接觸的大部分二型糖尿病患者,也是在例行身體檢查中發現患病。

健康-疾病資訊-養和抗病兵工廠-糖尿病-迷思

主持:有否一些具體的徵兆,可以幫助我們提前發現糖尿病的風險呢?

醫生:如果體重突然下降或夜尿增多,可能是血糖升高的信號。典型的糖尿病症狀包括口渴、尿頻等,女性糖尿病患者或會出現下體私處搔癢或念珠菌感染的情況。女性在妊娠期間如患有妊娠糖尿病,或誕下體重較高的嬰兒(如超過4公斤)需額外留意。而家族病史,如父母、兄弟姊妹或叔伯曾患糖尿病亦屬高風險。

年齡增長、肥胖、高熱量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均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若曾有血糖異常應提高警惕。我會建議年過40歲的人士,應定期進行基本血糖和膽固醇檢查;女性更可能要進行婦科檢查。
主持:剛剛提到了一個迷思:很多人認為只有肥胖人士才會患糖尿病,偏瘦人士風險較低。這是否正確?

醫生:體重迅速下降其實是糖尿病的警號,只是許多人不會意識到需要求醫。一型糖尿病患者通常較瘦,多見於年輕人,但現在也有部分40歲以上的患者。典型的二型糖尿病與肥胖有很強關聯性,但也有些偏瘦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症狀通常更明顯,體重減輕更快,例如可在短期內體重減輕4至6公斤,此情況較容易促使患者求醫。

體重急劇下降有時或與甲狀腺等內分泌問題有關。這類患者往往伴隨其他症狀,例如心跳加速、手抖或氣促等,驅使他們會盡快求醫。

健康-疾病資訊-養和抗病兵工廠-糖尿病-迷思

主持:另一個常見的迷思是:「糖尿病是由吃甜食引起的」。這是真的嗎?

醫生:糖尿病的核心原因在於胰臟功能下降,導致胰島素供需失衡。主要有三大成因:遺傳、年齡和飲食習慣。遺傳因素會導致部分人士的胰臟的功能先天較弱,而年齡增長亦會令器官功能逐漸衰退。飲食方面,過量攝取甜食或精製澱粉(如白米、粥)會加重胰臟負擔,導致胰臟功能加速退化。而馬鈴薯、番薯等高碳水化合物的天然食物,如攝取過量亦會加重胰臟負擔,增加糖尿病風險。

至於其他因素,如藥物(如有需要服用類固醇人士)亦可能引發血糖升高。

控制飲食和增加運動量,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大多數糖尿病都可以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去預防或延遲發病。

主持:盧醫生,我相信您經常提醒患者注意飲食和多運動。但患者是否願意長期遵守這些健康行為呢?

醫生:許多患者初期會比較謹慎,但早期糖尿病症狀輕微,所以要持續堅持健康生活習慣,往往是最大的挑戰。若可配合定期自我監測血糖或有推動的作用。

健康-疾病資訊-養和抗病兵工廠-糖尿病-迷思

主持:有些人認為「糖尿病一旦開始吃藥就停不下來,甚至會加速病情惡化」。這種觀點是否正確?

醫生: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使用藥物是為了幫助控制血糖和延緩胰臟衰退。隨著年齡增長,胰臟功能無可避免會減弱,因而需增加藥物劑量來保持血糖穩定——這並非藥物依賴,而是疾病自然的進程使然。此外,早期介入治療可降低併發症風險,讓患者的生活質量更有保障。

藥物治療的主要作用是平衡胰島素的供求關係,從而令血糖恢復正常。當血糖恢復正常,即糖尿病受到控制(注意:不是痊癒),可減少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風險,包括血管和免疫系統的併發症。然而,在現有的醫療科技下,胰臟的功能是無法完全恢復的,並且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

坊間有種誤解,認為「越晚開始服藥越好」或「一旦開始用藥就會越吃越多」,甚至「需要注射胰島素便不能回頭」。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藥物的作用是幫助控制血糖,有些藥物甚至可能減慢胰臟衰退的速度。而需要持續加藥的原因,非因藥物賴性,而是胰臟功能的自然衰退。

假設患者飲食習慣一直不變,當胰臟功能逐漸下降時,為了穩定血糖水平,藥物劑量自然需要逐步增加。否則,血糖水平就會升高。在現實生活中,許多患者都難以在胰臟功能下降時,能夠嚴格及持續調控飲食。為了保持健康的血糖水平和必要的營養攝入,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數患者均需適量增加藥物。

主持:患上糖尿病,是否就意味著胰臟已經出現了問題?這是否與胰島素的分泌異常有關?

醫生:糖尿病的出現,是因為胰島素分泌無法滿足身體需求。以收入與支出來比喻,就是入不敷支。

以肥胖為例,肥胖人士對胰島素的需求更高,導致供不應求,即使其胰臟功能很強,但是胰島素在肥胖人士身上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出現所謂的胰島素阻抗。打個比喻,胰島素在一般人身上發揮的作用如同港元,那麼在肥胖者身上則如日元——「購買力」減低了,效果自然打折扣而導致需求上升。

因此,肥胖者需要更多的胰島素才能達到效果,而當胰島素分泌跟不上需求時,血糖便會升高。
除了胰島素分泌多少,還要看身體對胰島素的需求。年輕時胰臟分泌胰島素的能力較強,儲備充足;但隨著年齡增長,分泌能力逐漸下降。如果需求持續不減,胰臟的供應最終會不足,導致血糖升高。為什麼健康的飲食與運動能降低血糖?因為這些習慣可減少身體對胰島素的需求,重新達到平衡的水平。

我經常向病人解釋,人體的任何一部分都會隨著年齡衰退,比如頭髮會變白變稀、記憶力會下降、關節會退化、皮膚失去光澤、骨質變得疏鬆等。胰臟也不例外,它的功能會隨時間逐漸減弱。醫學上只可以盡可能減慢下坡的速度,卻無法讓任何系統永遠保持巔峰狀態。這是人體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

健康-疾病資訊-養和抗病兵工廠-糖尿病-迷思

主持:糖尿病患者一旦需要服藥,就必須終身依賴藥物?

醫生:當糖尿病患者血糖開始升高,胰臟功能很可能已大幅減弱至五成,導致功能衰退,部份更可能只剩一到兩成功能。如患者不控制飲食、不運動,病情惡化速度會更快。藥物可以幫助減輕胰臟負擔,減緩其功能下滑的速度。好比一個工廠,原本有10個員工,隨著年齡增長只剩9個,工作量卻不變,員工便需要加班。若再減至8人,情況只會更加惡化。在治療上,降低需求或提高效率是延緩病情惡化的關鍵。當胰臟功能完全喪失,患者便需要如一型糖尿病患者那樣,長期依靠注射胰島素。

主持:如果糖尿病患者從一開始就嚴格控制血糖,在飲食和運動上非常自律,能否永不需要注射胰島素呢?

醫生:這取決於患者自制能力,以及發現糖尿病時,胰臟的剩餘功能。許多糖尿病患者確診時已經太遲,胰臟功能可能只剩下一至兩成。若能及早發現並立刻開始嚴格的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和配合藥物治療,的確有可能延遲甚至避免注射胰島素。但這因人而異,沒法保證。

主持:非常感謝盧醫生的詳細解釋。希望這些資訊不僅對患者有幫助,也提醒大眾做好預防,定期健康檢查,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本月接下來還會邀請更多專家分享糖尿病相關知識,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