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頭菇被稱為「山中葷」,與熊掌、海參、魚翅並列為四大名菜,也是唯一一種素食的食材。新冠疫情關係,近兩年猴頭菇在外國突然爆紅,開始研究猴頭菇的功效和營養價值,市面亦出現各種猴頭菇營養補充劑、猴頭菇粉、猴頭菇精華素,到底有多少功效呢?
猴頭菇(Hericium erinaceus)食用藥用價值甚高,是強身健體的頂好食材。《中國藥用真菌》載:「食性平、味甘,有利五臟、助消化、健胃抗癌之效。」中醫視猴頭菇為草藥,主治食少便溏、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神經衰弱、食道癌、胃癌、眩暈、陽痿等病症。年老體弱者食用猴頭菇,有滋補強身的作用。
最近澳洲和韓國的一項共同研究顯示,猴頭菇還能促進神經細胞生長,增強記憶力。澳韓研究組通過測定猴頭菇提取物對老鼠腦細胞的神經營養效果,發現這些活性化合物能促進神經元投射,並延伸到其它神經元。
澳洲昆士蘭腦科學研究所Frederic Meunier教授為領導團隊對猴頭菇進行科學研究。團隊利用超分辨率顯微鏡發現,從猴頭菇中提取的活性化合物大大促進了神經的增長,並增強了記憶力。
該研究成果今年1月發表在《神經化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上。
Meunier教授說:「幾個世紀以來,猴頭菇的提取物一直被亞洲國家用於傳統醫學,但我們想科學地確定它們對腦細胞的潛在影響。」
論文共同作者、昆士蘭大學的Martinez-Marmo博士表示,這一研究結果對治療和預防阿爾茨海默氏症等退行性認知疾病有著重要意義。
「我們的想法是從天然來源中鑑定出可以到達大腦並調節神經元生長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從而改善記憶的形成。」
在這之前,已有多項針對猴頭菇對大腦影響的研究。同時,現代醫學已認證猴頭菇具有增強免疫力、抗抑鬱、降血糖和抗氧化等功效。
2020年,發表於國際期刊《衰老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的一項臨床研究中,研究團隊讓患有輕度阿爾茨海默病的人連續49週每天服用三粒350毫克的猴頭菇菌絲膠囊,發現在實驗對象在減少認知能力下降等方面的表現出顯著優於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這說明猴頭菇具有治療癡呆症的潛力。
2018年,發表於國際期刊《藥用食品雜誌》(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的一項研究顯示,猴頭菇具有抗焦慮和抗抑鬱作用。
大家經常用猴頭菇煲湯,屬於適合一家大細飲用的滋補湯水。今次不止介紹猴頭菇湯水食譜,還有猴頭菇麵食食譜,亦有保健作用。
猴頭菇栗子桂圓湯
材料:猴頭菇2個、蓮子1兩、栗子5粒、桂圓10粒、生薑2片、雞肉約250公克、水適量
做法:
1.將猴頭菇用清水沖洗乾淨,然後浸泡30分鐘。蓮子、栗子和桂圓也要沖洗乾淨備用。雞肉沖洗乾淨後,切成小塊,備用。
2.將所有材料放入湯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慢煮約1.5至2小時,至所有材料熟透。
3.依個人口味,最後可以加入少許鹽調味。
當歸猴頭菇麵
材料:紅椒、鮮冬菇、冷凍猴頭菇、杞子、麵餅、當歸、黑胡椒
做法:
1.準備食材
紅椒洗淨,切小塊;鮮冬菇洗淨,以冷水浸泡2小時,瀝乾水分,切小塊;冷凍猴頭菇切小塊;杞子洗淨;汆熟麵餅,瀝乾水分,備用。
2.準備湯底
湯鍋放入紅椒、鮮冬菇、猴頭菇、水,細火燉煮。
3.水沸騰後,放入當歸、黑胡椒,繼續烹煮。
4.加入枸杞、事先汆熟的麵,充分攪拌均勻,再煮1~2分鐘,使麵與餸菜、湯汁融合入味,即可享用
資料來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nc.15767、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agi.2020.00155/full
中醫調理|立冬進補看體質 孕婦注意禁忌別補過頭!
冬天的節氣則起於立冬,而立冬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因為在古代農業社會中,立冬有「補冬」的習俗,一方面慰勞自己一年來的辛勞,一方面補充體力以禦寒冬。而立冬進補也是一門學問,不同體質更有不同的進補食療!
「立冬」意味冬季已經來臨,萬物開始潛藏蟄伏,草木凋零,此時宜調養生息、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而準備。在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應與天地相呼應,氣侯的變化影響著人們的生理活動及日常作息,「立冬」就該順應冬季「保陰潛陽」的原則,鞏固體內陽氣。
補身都是一門學問!到底該怎麼進補才不傷身呢?中醫師建議先了解自身體質及藥膳種類。最簡單可以分為虛寒體質及燥熱體質兩大類:
虛寒體質:
常見症狀有怕冷、手腳冰冷、畏寒、臉色蒼白、精神萎靡、大便稀溏、或白帶多清澈水狀。
燥熱體質:
常見症狀為怕熱、口乾舌燥、易嘴破、情緒煩躁、便祕、白帶多稠且黃綠色。
而進補方式及藥膳種類則針對不同體質而定:
溫補:虛寒體質
常見溫補氣血中藥材:全當歸、綿黃耆、何首烏、鹽水杜仲、九蒸熟地、骨碎補、金毛狗脊、黑棗等。
平補:一般體質
常見平補氣血中藥材:人參鬚、潞黨參、雲茯苓、枸杞子、淮山藥、百合、玉竹等。
涼補(清補):燥熱體質
常見涼補氣血中藥材:如薏仁、西洋參、玉竹、百合、茯苓、麥門冬等。
冬令推薦食療:
首烏杜仲燉排骨(溫補食療)
何首烏、杜仲、當歸、排骨、黃耆
功效:溫補氣血。較適合於冬天容易怕冷,臉色蒼白無光澤,容易疲倦者食用。
狗尾草雞湯(溫補食療)
狗尾草、枸杞、紅棗、甘草
功效:調理脾胃。較適合胃口不佳,消化吸收不好者食用。
人蔘雞湯(平補食療)
人蔘鬚、黃耆、桂枝、玉竹、川芎
功效:補氣血。此類藥材較適合於貧血,手足冰冷,容易感冒者。不分男女皆可食用。
四神湯(平補食療)
山藥、茯苓、芡實、蓮子
功效:健脾胃固、增加體力。適合一家大小飲用,排走身體濕氣,緩解體虛,不過正於生理期的女性及孕婦,有固定服用降血糖藥物的患者則不宜食用。
冬令進補的禁忌:
冬令進補的觀念是為了養生保健,但並非人人均可進補。如有感冒咳嗽、發熱、斑疹、消化不良,均不是適宜進補的狀態;而患有其他疾病者必須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食用。
如果體質陽氣偏盛、易便秘和上火發炎的人,注意更不要溫補過度,建議以平補飲食較為適合。
若是冬令進補不當,導致口乾口渴,胃脘不舒。中醫師建議選用如烏梅,洛神花,甘草等藥材熬煮成汁,可以生津止渴,消食除脹。當然身體實際狀況最好還是需要由中醫師望聞問切診斷而定。
《黃帝內經、四季調神大論》道:「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穿井而鑄錐,不亦晚乎。」正正說明「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所以在冬天進補不僅僅只是增強體質,亦能預防疾病的產生。
資料來源:澄觀中醫師、臺中榮民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