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健康|小朋友夢遊係唔係病?醫生帶你認識夢遊世界/如何處理

情緒健康|小朋友夢遊係唔係病?醫生帶你認識夢遊世界/如何處理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萬一出現夢遊,又是否和「日有所思」有關呢?夢遊又是不是一個病呢?今次就由精神科醫生帶大家拆解夢遊。

健康-情緒健康-睡眠健康-精神科-夢遊

我們首先看看為什麼會發夢。科學家對此有很多不同的理論,大部分無法證實亦無法反證。其中一個說法是:我們發夢是為了將日間所發生的事的記憶慢慢鞏固,例如學生哥很勤力溫習,晚上睡眠時潛意識再鞏固一下,第二天醒來會發覺昨天溫習的內容今天好像變得更清晰和踏實,這是因為夢境中將日間所溫習的內容再整理過,並可記得更牢固。此外,心理學家在一個多世紀之前已經有理論認為,當潛意識很渴望得到某些東西,例如想中六合彩,或想追求某位異性,就會在夢境中反映出來。這是百多年前的理論,但到今天仍然無法證實或反證。

到了今天,關於發夢有幾個最常見的假設,包括夢境的作用是鞏固記憶,更重要是忘掉日間沒有用的訊息,只留下有用的知識,有如存放在電腦硬件,在睡覺期間自動作出訊息轉移或刪除,但期間你正好醒來,於是部分訊息的內容便變成你所期待的夢境。

健康-情緒健康-睡眠健康-精神科-夢遊

至於夢遊,則是另一回事。因為發夢的夢境雖然我們只記得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可能全無印象,但實際上我們的腦部在睡覺的時候有不同的腦電波活動,而我們相信同樣都會發夢,所以基本上我們全晚都是「發緊夢」的,所以若問夢遊是否只在發夢期間發生,是不太實的,其實我們全晚都在發夢,分別只是記得或不記得夢境內容,但夢遊則不是經常發生的。

那麼,夢遊是正常情況還是一個病呢?其實夢遊大多在小朋友身上出現,他們一般在長大後夢遊的行為就會愈來愈少,大約三分之一左右會完全消失,原因我們相信有可能夢遊行為是因為他們腦部發育未成熟,以致在大腦休息期間身體卻未休息,兩者未能夠同步而形成夢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夢遊者的意識總是迷迷糊糊,到了長大後,腦部發育成熟,就會有所改善。

所以,若發現家人夢遊,處理方法以安全性最重要,例如門窗必須關緊,此外就是不要嘗試制止或驚擾他,若他夢遊完自行回房睡覺,一般都不會有太大問題。

鳴謝:張漢奇醫生
   精神科專科
編輯:何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