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果愈甜細菌愈多  進食預切生果5大注意位

生果愈甜細菌愈多 進食預切生果5大注意位

都市人生活忙碌,想補充日常所需的營養和纖維,不少人會在超級市場和生果舖選購已切好的生果。不過,已切好的生果容易受致病菌污染,在儲存和選購上要多花心思,才能食得健康。今次會剖析預先切開的水果容易引致食物中毒的原因、儲存貼士,並介紹最新延長保質期的食品科技。

生活-飲食-生果

酸鹼值vs細菌

生果含有豐富的營養,對身體有益,但同時也能供應細菌生長所需,因而滋長細菌。未切開的生果,內裏的果肉是清潔的,一旦切開,果肉可能在配製和儲存的過程中受到污染。我們進食受污染的生果後,便有機會導致食物中毒。

部分生果的酸鹼值較低(即較酸),即酸鹼值在4.4以下,例如柑橘等,致病細菌較難生長,因此出現食物中毒的風險相對較低。但有些水果,如蜜瓜和西瓜等,其酸鹼值高於4.4,特別適合致病菌生長,切開後若儲存不當,容易出現食物中毒。

再者已切開的生果產品通常在進食前無需加熱,故食物中的細菌不能被殺滅,因而中毒的風險較其他食物高。

生活-飲食-生果

包裝要夠妥善

法例訂明,如店舖售賣已切開生果的產品時,未有以包裝妥善掩蓋,例如用保鮮紙包好,引致食物容易受到污染,即屬違法。市民應謹記不要選擇沒有妥善掩蓋,並已切開的生果。

即使生果被包裝好,但若市民發現包裝有破口,亦不應選購,因為細菌有機會從破口進入包裝內,污染果肉。

生活-飲食-生果

外觀或氣味變質

另外,我們亦不應購買在外觀或氣味上已察覺有腐壞的已切開生果,已發霉的生果表面會生長一層灰白色或綠色的霉菌絲。此外,果肉若出現軟化,甚至「出水」,即顯示生果已腐壞,因引致腐壞的細菌分解果膠(Pectin)使果肉變軟所致。

生活-飲食-生果

保質關鍵:儲存溫度

市民在選購已切開生果時,最重要留意其儲存溫度。已切開的生果最好是立即食用,如要在室溫下儲存,則不應多於2小時。已切開的生果若要儲存一段較長時間,則應放進雪櫃內以攝氏4度保存,但也不宜儲存太久,最好在一至兩天內盡快食用。若要再儲存更長的時間,就要放進冰格以攝氏-18度儲存。

致病菌能在攝氏4至60度下快速繁殖,令果肉的含菌量不斷上升,若給細菌足夠時間繁殖,例如超過4小時,其含菌量有機會達至致病劑量(Infective Dose),食用後,使患者出現食物中毒的病徵。

生活-飲食-生果

先進食品科技減中毒風險

現時有不少嶄新的食品科技可避免已切開生果的中毒風險,包括:

1.超高壓滅菌技術(High Pressure Pasteurisation)

其原理是以高壓破壞細菌的細胞膜,使其破裂,殺死細菌。有別於傳統以加熱殺死細菌的方法,此方法毋須煮熟生果,保持生果的口感和味道。此方法已漸為業界使用,延長已切開生果的保質期。

生活-飲食-生果

2.氣調包裝法(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此方法改變包裝袋內的氧氣成分,抑制引致腐壞細菌和黴菌生長,使已切開的生果能保存更長時間。此方法已被廣泛應用於食品包裝上,特別是貴價食材。

生活-飲食-生果

鳴謝:陳子聰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柴灣院校健康及生命科學系講師

圖片來源:Pexels

編輯:黎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