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預防|通宵捱夜屬致癌因子!1激素減少更易患乳癌、前列腺癌|臨床腫瘤科謝耀昌醫生

癌症預防|通宵捱夜屬致癌因子!1激素減少更易患乳癌、前列腺癌|臨床腫瘤科謝耀昌醫生

諸多研究表明,捱夜會打亂人體的生理時鐘,而生理時鐘的紊亂則可能增加患癌風險,到底有多危險?捱夜與癌症年輕化又有沒有關係?今次臨床腫瘤科醫生將講解捱夜到底有多損害你的身體。

根據外國機構The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NTP) 在2021年4月,和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在2007年公佈的數據當中,審查了夜班工作和癌症的相關研究,高度可信地認為,導致身體晝夜節奏(簡稱生理時鐘)紊亂的持續夜班工作,可能會導致人類患上癌症;並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 IARC 評定——夜班工作「可能對人類致癌」。這些結論是基於乳癌和前列腺癌研究,動物實驗研究,以及癌細胞機制研究所得出來的。

健康-疾病資訊-癌症預防-致癌研究-通宵捱夜

生理時鐘與晝夜節奏紊亂

人類的身體作息節奏,包括睡眠和覺醒週期、食慾和消化模式、體溫,甚至情緒,都一一遵循「晝夜節奏」。而這週期是由生理時鐘基因設定的,這些基因幾乎存在於我們體內的每個細胞中。

當身體早上醒來,眼睛第一次偵測到光線時,我們日常節奏就開始運行,因為光刺激大腦區域,告訴我們身體是清醒的、活躍的、飢餓的。當夜幕降臨時,大腦中的松果體會分泌褪黑激素,促進睡眠。這種和諧對於身體的健康運作非常重要。當身體的作息節奏,包括睡眠,受到嚴重干擾時(如夜班工作,跨越多個時區旅行,或在正常睡眠時間暴露在光線下),身體可能會出現所謂的「晝夜節奏紊亂」,亦意味著身體晝夜節奏不能協同工作,令身體不舒服和健康狀況不佳。

健康-疾病資訊-癌症預防-致癌研究-通宵捱夜

晝夜節奏紊亂和癌症之間的聯繫

晝夜節奏紊亂會損害有助於預防癌症的抵抗系統,例如,除了促進睡眠之外,褪黑激素還可以阻止腫瘤生長並防止癌細胞擴散。在科學實驗中,動物在生活中被白天和黑夜打亂,牠們的褪黑激素水平會變得很低,癌症或腫瘤生長的速度就相對增加。動物研究發現,夜間暴露在光線下,會導致乳癌的生長。

當然,以上只是研究初步觀察得來的結論,亦不能明確解答當中受到質疑的問題,例如關聯性的強弱,晝夜節奏紊亂的程度和次數等等。要更深入了解當中的關聯,需要一個更大型的臨床研究才可下定論。

鳴謝:謝耀昌醫生
   臨床腫瘤科

編輯:何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