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公園|海洋「大塑除」

香港擁有長長的海岸線,生活文化更是與海洋息息相關。下次經過避風塘,不妨留意海上是否有一艘印有海洋公園和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標誌的船,那不是漁船,也不是渡輪,而是香港首批專門收集海洋垃圾,同時達致零碳排放的太陽能電動淨港船。自「賽馬會『拾塑行動』教育計劃」於去年四月啟動,這批淨港船已於香港多個避風塘收集超過24噸的海洋垃圾,當中有不少是塑膠,可見本港的海洋污染仍然嚴重!

閱讀更多

海洋公園|積少成多的珊瑚保育

香港的海洋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孕育着過百種珊瑚,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庇護所。為保育本地生態,海洋公園於「海洋奇觀」養育了30多種珊瑚,其中更有香港首次發現的珍貴品種,讓訪客能近距離觀賞這些奇妙的海洋生物。不過細心的訪客可能會有疑問,為甚麼有一些珊瑚只有手掌般大小,和大家印象中的體積不同呢?

閱讀更多

海洋公園|首位港產川金絲猴小公主

今年一月,海洋公園又再迎來一位珍貴的動物寶寶——第四隻在香港誕生的川金絲猴!這位小公主的媽媽「樂樂」,之前已經分別於2017、2019及2021年誕下三位兒子:「樂奇」、「小花生」和「小黃豆」。如今首次迎來女兒,母女健康狀況良好,寶寶的體重持續上升,亦已經兩個月大了!有了前幾次經驗,加上成都動物園的支援,海洋公園的護理團隊要迎接這位川金絲猴寶寶可謂游刃有餘,但其實繁殖的工作並不簡單呢!

閱讀更多

海洋公園|海馬同學會 環保領袖的搖籃

2025年1月11日有過千名師生齊集到海洋公園,氣氛十分熱鬧——為甚麼?當天正是「海馬同學會誓師大會暨文創保育市集」的大日子!「海馬同學會」是海洋公園設立的學界保育交流平台「海洋公園保育聯盟」旗下項目,由過萬名充滿熱誠與創意的學生所組成,來自超過500間幼稚園及中小學。他們針對現今的保育議題,並於海洋公園的支持下,推行創新並鼓勵社區參與的保育活動,本次的文創市集就是其中之一。

閱讀更多

動物保育|企鵝「助產士」 的工作

兩隻本土大熊貓寶寶的誕生不僅讓大家興奮,更引來對動物護理員「奶爸奶媽」的關注,讚嘆他們對動物的無微照顧!在海洋公園,動物護理員擔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天為動物的健康和護理費盡心力。在動物繁殖期間,他們更會變身為「助產士」,協助動物繁衍及撫育後代。海洋公園內有三種企鵝,分別是巴布亞企鵝、國王企鵝和南跳岩企鵝。每年9月至翌年2月是海洋公園企鵝的繁殖季節,來了解護理員如何成為「助產士」,協助企鵝築巢、孵蛋及養育寶寶吧!

閱讀更多

動物保育|香港鯨豚擱淺的「先頭部隊」

最近香港水域接連出現鯨豚擱淺事件,你有注意到嗎?在上年11月底,有市民於大澳發現一隻鯨魚擱淺,其後獸醫發現牠的消化系統裏竟藏着一個帆布袋!2025年剛開始,又有5隻江豚死亡並擱淺。根據統計,近年每年約有20至50宗鯨豚擱淺事件,大部分都是於香港水域棲息的中華白海豚和印度太平洋江豚。這些不幸事件提醒我們必須快速採取行動,深入了解擱淺的原因。

閱讀更多

保育環保|集合「本地鮮」力量 支持港產食材

海洋公園由2023年底開始大力推動「食本地鮮」的飲食文化,鼓勵大家「食近啲」,選擇本地或就近地區的食材。因為進口食物經長距離運輸,需要額外冷凍儲存及保鮮處理,製造不少額外的碳足跡。本地食材除了碳排放相對較少,由生產到上架亦因路程較短而更少防腐劑,自然更新鮮好味,營養更豐富,難怪吃過「本地鮮」的朋友都說一試難忘。

閱讀更多

海洋公園|推動保育教育的你我他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專業組織,而「國際動物園教育者協會」(International Zoo Educators Association, IZE)的工作是推動世界各地的同業透過研討會、工作交流、出版刊物、社交媒體等平台分享寶貴教育經驗,同時鼓勵成員積極保育生物多樣性。海洋公園作為IZE的成員已超過20年,曾有同事擔任IZE執行委員會主席的職務,帶動業界革新。IZE將11月14日定立為「國際動物園暨水族館教育者日」(International Day of Zoo & Aquarium Educators, IZE Day),以表揚教育人員的努力。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