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逾期居留」怎麼辦|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卓筠嬈醫生

BB「逾期居留」怎麼辦|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卓筠嬈醫生

由成功懷孕至孕期,準媽媽一直都帶著又期待又緊張的心情,BB搶閘或逾期居留都會令父母擔心。當中,若到孕期後期,仍遲遲未有動靜的話,對嬰兒和孕婦都有一定風險,包括胎盤功能衰退令嬰兒營養不足、胎水混濁會導致胎兒肺炎、巨嬰難產等情況。在醫生的仔細評估及密切監察下,催生是一個安全協助孕婦進入產程的過程。甚麼是過期妊娠?甚麼情況適合催生?催生又有哪些方法?

若懷孕時間過長,最令人擔心的風險是嬰兒會突然失去心跳,因為隨着孕期延長,胎盤功能會逐漸減退,導致胎兒的營養吸收變差,羊水量減少,甚至會壓迫到臍帶。

主持:「BB逾期居留」令父母心急如焚,可能會用上坊間不同方法如吃西瓜、喝涼茶,希望BB早點出來見家人,但這些方法可能會弄巧反拙,本集請來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卓筠嬈醫生。懷胎十月是最理想的孕期長度嗎?

醫生:孕期1個月為4個星期,10個月便是40個星期,亦即是「預產期」。大部分孕婦會在「足月」之後分娩,即大約37週,最常見的自然分娩時間大概在39至40週,所以懷胎十月的說法是正確。

主持:明白,大約37至40週是正常的範圍,但為甚麼有些嬰兒會提早出生?有些卻遲遲不肯出來呢?

醫生:早產比率並不算高,大約只有5%至7%,原因可能與孕婦的內科問題有關,如妊娠高血壓、毒血症、糖尿病或懷孕期間曾有感染、子宮頸較鬆弛,也會增加早產風險。若嬰兒體型較大或羊水過多,也可能增加早產機會。

至於「嬰兒逾期居留」,學名叫過期妊娠,並沒有特定原因,而有研究曾指出部分相關原因,如當第一胎超過預產期才生產、第二胎再次逾期風險會較高;或孕婦是高齡產婦、體重較重,甚至孕婦自己也是過了預產期才出生,或家族中多數人都有過期生產的情況,以上也屬於高危因素,不過這些風險因素的準確性未算很高。

另外,很多孕婦也會疑惑男嬰或女嬰的「逾期」情況會否有差別?有研究指出,男嬰傾向在母體內停留較長時間,但其實整體比例差異並不大,因此,過期妊娠並沒有明確的原因。

主持:如果嬰兒一直留在子宮裏,到底要過期多久才需要擔心呢?

醫生:如孕婦本身沒有出現任何併發症情況,一般而言,當過了預產期兩週,也就是42週,便需要開始擔心了

主持:如果過了預產期,對嬰兒或對母親有甚麼風險?

醫生:若懷孕時間過長,最令人擔心的風險是嬰兒會突然失去心跳,因為隨着孕期延長,胎盤功能會逐漸減退,導致胎兒的營養吸收變差,羊水量減少,甚至會壓迫到臍帶。此外,過了預產期,更容易發生羊水混濁的情況,因為嬰兒可能將胎糞排入羊水,一旦吸入胎水,會增加嬰兒突然失去心跳的風險。更要留意的是,風險並非輕微上升,而是暴風式狀態增長,懷孕42週的風險大約是正常孕婦的2倍,到了43週是4倍,44週甚至達5至7倍。

另一個風險是巨嬰的情況,隨着時間增加,嬰兒的體型愈來愈大,可能導致難產,如頭部出來後肩膀卡著或在分娩過程中出現損傷。再者,若產程中羊水混濁,代表胎糞排入羊水,嬰兒一旦吸入,可能會引發肺炎,甚至需要送入新生兒深切治療部(NICU)。即使順利出生,過期嬰兒發生「新生兒猝死症候群」的比率也較高。

另外,還有大約兩成個案會出現「過熟兒綜合症postmaturity syndrome」,這類嬰兒的體型反而不會變得強壯,而會因胎盤功能不佳而營養不足,導致身形瘦長、指甲過長、胎毛稀少、皮膚甩皮,甚至因吸入含胎糞的羊水而染色。

對母親而言,過期妊娠同樣存在風險。分娩時更容易因嬰兒過大而難產,需要緊急剖腹或使用真空吸引協助分娩,甚至導致嚴重撕裂或大出血。

在產前檢查中,若發現嬰兒生長不理想、羊水過多或過少或者臍帶血流測量結果不佳,也會建議提早催生。

主持:雖然你剛才說42週內仍然屬於安全範圍,但在40週至42週之間,準媽媽可否採取一些方法,幫助嬰兒準時出生?如有人說多吃西瓜,讓嬰兒快些出來,這樣做是否可行?

醫生:準媽媽也會關心有甚麼方法可以避免太遲生產或者避免催生的機會。首先,懷孕期間媽媽要注意均衡飲食,避免讓嬰兒長得過於肥大,同時要保持適度運動,尤其是37週後,多散步幫助胎兒落盤。


另外,及至39週左右,婦產科醫生通常會建議孕婦進行一項內檢—羊膜剝離術,俗稱「捽宮頸」,此舉能令子宮頸軟化,增加自然分娩的機會。雖然這項內檢會有痛感,也可能輕微出血,但研究證實它的確有效。


當進入40至42週,是否要等到42週才去行動,這必須視乎孕婦本身情況,如若有妊娠高血壓、毒血症或妊娠糖尿病,也不能拖到42週,因為風險太大,反而需要更早催生,而產前的檢查和監測,例如控制血糖,也可以幫助預防以上問題。

主持:相信很多媽媽也會問:食西瓜、百年鬚等去胎毒嗎?吃偏涼食物、針灸、浸熱水浴,甚至性交,以上這些方法是否真的能夠幫助早些作動?

醫生:根據現有研究證據,以上方法並未有科學根據。有部分孕婦會問是否在足月後進行「會陰按摩」幫助準時分娩?要注意,會陰按摩只是在體外,與「宮頸按摩」完全不同,因此並不能幫助分娩。

主持:確實很多人建議孕婦多吃西瓜,但其實吃西瓜糖分頗高。

醫生:如果過量進食,反而會令嬰兒體型過大,分娩時更加困難,弄巧反拙,所以還是要依照醫生的專業建議才最穩妥。

主持:除了「催生」外,還有一個說法叫「引產」,這是兩回事嗎?

醫生:其實「催生」即是「引產」,完全是同一回事。所謂催生或引產,就是在孕婦沒有自然啟動產程,我們以人工方式協助孕婦進入產程,這就是催生或引產。

主持:在甚麼情況下,媽媽可以選擇催生?或者醫生建議一定要催生呢?

醫生:其中最常見需要催生的情況,就是過了預產期,這是最普遍的原因。另一類情況是孕婦本身有內科疾病,如血糖過高、妊娠糖尿病,或者患有毒血症,醫生會建議進行催生。還有,在產前檢查中,若發現嬰兒生長不理想、羊水過多或過少或者臍帶血流測量結果不佳,也會建議提早催生。 此外,如孕婦曾有不良分娩經歷,如胎兒在子宮內突然失去心跳,但原因不明,我們也會傾向建議早些催生。

當然,現今有部分孕婦因為想配合家庭安排,會問能否選擇某一天催生,這些歸類為「社會原因」,其實並非完全不可行,但不能太早,如不能踏入37週便立即催生,必須待子宮頸足夠成熟,催生才會成功,否則也可能失敗。

在催生之前,還需要做胎兒心跳監測,把監測帶繫在孕婦腹部,觀察胎兒心跳是否活躍。

主持:當接近分娩時,如果到了40週還未有動靜,是否要檢查一下嬰兒和孕婦情況?如媽媽沒有特別不適,是否就不用催生?還是即使沒有症狀,也需要先檢查嬰兒狀況,才決定是否需要催生呢?

醫生:如果過了40週預產期,首先需要檢查嬰兒情況,判斷是否適合繼續留在母體內。臨床上,如觸診發現嬰兒體型偏小、超聲波顯示羊水過少、心跳監測發現心跳不活躍的話,也會建議提早分娩。

主持:生孩子是很痛的一件事,但聞說催生過程更痛,這是否屬實?催生究竟是怎樣進行?醫生:在進行催生前,孕婦要先入院,確定是否適合催生,如胎位是否正確、嬰兒頭部是否朝下。如有懷疑,便需要用超聲波檢查,接着評估子宮頸的成熟度。我們會用一個評分系統,叫作修訂版Bishop評級(Modified Bishop Score ),從幾個條件去判斷:子宮頸成熟度、擴張度、長度、位置,以及嬰兒頭部朝下的程度。若分數低於6分,就代表子宮頸未成熟;高於6分則屬成熟,不同情況會採取不同方式處理。

在催生之前,還需要做胎兒心跳監測,把監測帶繫在孕婦腹部,觀察胎兒心跳是否活躍。如果在沒有宮縮壓力的情況下,心跳已經表現不佳,便不適合催生。監測同時也會觀察宮縮情況,是否存在規律宮縮,此結果會影響選擇的催生方式。

主持:催生有甚麼方法?

醫生: 如果宮頸未成熟,催生大致上有兩個方向,第一是藥物,令宮頸軟化張開,常用的有前列腺素類藥物,通常經陰道放置,使子宮頸軟化和擴張,並引起宮縮,幫助引入產程;另一種是名為米索前列醇的藥物,可放入陰道或口服,但研究顯示口服較安全。由於此藥效較強,可能導致子宮收縮過度,增加胎兒心跳異常的風險,因此在香港較少使用。

第二是物理方法,如放置球囊在子宮頸與羊膜之間再充水,利用物理方法撐開及擠壓子宮頸,刺激體內分泌催產素,令子宮頸軟化張開。相反,如果子宮頸已經成熟,則不需要撐開宮頸,可直接人工穿羊水,再觀察宮縮是否足夠,若不足,便會用靜脈注射催產素,調整宮縮。

至於止痛方法,與自然分娩相同,媽媽可選擇不用任何止痛,也可選擇「吸笑氣」、打止痛針或請麻醉科醫生打無痛分娩。

孕婦在催生過程中原則上仍可飲食,除非出現胎兒心跳異常或產程停滯,可能需要緊急剖腹,這時才會要求暫時禁食。 需要注意的是,催生過程必須全程監測胎兒心跳,因此孕婦腰間要繫上監測帶,活動會受限,以確保胎兒心跳穩定及穩定的宮縮。

主持:剛才卓醫生講解非常詳細。媽媽生孩子像是在拼命,最大願望是孩子能健康出生,這是所有媽媽的心願。在這裏也想提醒各位爸爸,要多關心和體諒媽媽。如果對於催生有任何疑問,尤其是嬰兒「逾期居留」情況,一定要諮詢婦產科專科醫生的專業意見。非常感謝卓醫生分享,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