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瘡又稱為牙齒膿腫,是指牙齒或牙齦因細菌感染而形成的膿包。這種情況不僅會引起劇烈牙痛,嚴重時更可能導致臉腫、發燒,甚至影響身體其他部位。
很多人以為牙瘡只是「牙肉腫一腫」,但其實背後隱藏的問題可能比想像中嚴重得多,如果沒有及時處理,感染甚至有機會擴散到顎骨或血液,造成危險。
牙瘡主要成因
牙瘡的出現通常與口腔衛生和牙齒健康息息相關。
最常見的原因是蛀牙沒有及時處理,細菌不斷侵入牙齒深層,最終感染牙髓,形成牙根膿腫。另外,牙周病患者的牙齦較脆弱,容易被細菌入侵,也可能導致牙齦膿腫。部分人因為牙齒受外力撞擊或牙科治療後出現裂縫,細菌同樣有機會透過傷口進入牙齒,最終引起牙瘡。
簡單來說,只要細菌在牙齒或牙周組織內積聚並造成感染,就有機會形成膿腫。

牙瘡常見症狀
牙瘡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牙齒或牙齦出現腫脹和劇烈疼痛,通常在咀嚼或咬合時會更明顯。部分患者可能會覺得牙齒變得「浮浮腫腫」,甚至鬆動。
隨着感染惡化,臉部有機會一邊腫脹,伴隨發燒、頭痛或淋巴結腫大。若膿液無法自行排出,患者還可能感覺到口腔內有異味或流出帶有臭味的膿水。
這些症狀其實是身體在提醒你,感染已經擴散,必須盡快找牙醫處理。
為什麼牙瘡不能拖?
很多人以為牙瘡「忍一忍就會消」,甚至自行用止痛藥或抗生素來應付。但事實上,這只是暫時舒緩,並不能解決根源問題。
牙瘡一旦拖延,細菌有可能穿透牙根,進一步影響顎骨,嚴重時甚至可能進入血液,引發全身性感染。
這種情況雖然少見,但一旦發生會非常危險。更常見的後果是牙齒因受損嚴重而需要剝除,這對口腔健康及日後咬合功能都會造成長遠影響。
牙瘡治療方法
牙瘡的治療重點在於排出膿液和控制感染,同時要處理引起膿腫的根本原因。牙醫通常會先檢查牙齒情況,再視乎嚴重程度制定方案。

引流與消炎
如果膿腫明顯,牙醫會先為患者做切開引流,將膿液排出,並配合抗生素來控制感染。這個步驟能快速減輕腫脹與疼痛,但不是最終解決方法。
杜牙根(根管治療)
若牙瘡由蛀牙引起,牙醫可能會建議做杜牙根,把受感染的牙髓組織清除,再進行填補,保留牙齒的基本功能。這是處理牙根膿腫的常見方案,能有效阻止細菌再度入侵。
牙周治療
若膿腫源於牙周病,則需要透過深層洗牙或牙周治療,清除牙齒表面及牙縫中的牙石與細菌,讓牙齦恢復健康。
拔牙(剝牙)
當牙齒已嚴重受損到無法修復時,牙醫就會建議拔除,以免感染持續擴散。之後可再考慮植牙或其他假牙修復方式,避免影響咬合功能。
預防牙瘡小貼士
與其等到牙齒出現問題才補救,不如從日常生活著手預防。最基本的是保持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每天早晚刷牙,配合牙線或水牙線,避免食物殘渣留在牙縫。

定期洗牙同樣重要,因為牙醫能幫你清走一般刷牙難以去除的牙石,減低細菌積聚的機會。也能及早發現蛀牙、牙周病等口腔疾病,避免小問題演變成牙瘡。
什麼時候要找牙醫?
如果你感覺牙齒痛到無法咀嚼,或者發現牙齦腫脹伴隨膿液流出,就應盡快預約牙醫檢查。尤其是當症狀伴隨發燒或臉部腫脹時,更應立即求醫,因為感染有可能已經擴散。
香港生活節奏快,但牙瘡不是可以拖延的毛病,越早處理越能保住牙齒和口腔健康。
總結
牙瘡看似只是牙肉腫起來,但其實是一種嚴重的口腔感染。如果忽視或自行用藥,只會令情況惡化。透過正確的治療方法,大部分患者都能成功控制病情,避免拔牙。
當你感覺牙齒有異樣時,記得不要拖,及早求診才是保護笑容的最佳方法。
牙科醫生 伍裕彤醫生
免責聲明
本文僅為提供資訊之用,不包含任何邀約或招攬目的。病人應該依據自己的情況尋找專業的牙醫進行診斷和治療。如需進一步了解或預約服務,建議直接聯絡相關診所。請自行小心選擇合適的牙科服務和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