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一年四季也熱愛旅行,出門旅行當然希望盡興,一旦途中「打敗仗」生病,無論是腸胃不適、感冒發燒,甚至被蚊蟲叮咬感染疾病,愉快輕鬆的外遊心情也難免大打折扣。只要出發前做好準備,例如帶備合適的「平安藥」或打疫苗,同時密切留意目的地的衛生情況和傳染病風險,便能有效應對。此外,當心病從口入,注意食物及食水安全,有需要的話應飲用瓶裝水,避免感染。

主持:暑假是家庭旅行的高峰,旅行時該如何保持一家大小身體健康,避免旅途期間感染疾病?今天請來養和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梁景昭醫生,為我們講解如何嚴防旅行感染病。梁醫生,香港人經常外遊,哪些地區較容易出現傳染病,需要特別留意?
醫生:談到旅行與預防傳染病,需要考慮旅行地點、逗留時間、住宿環境及在當地進行的活動。常見但不能被忽略的傳染病包括普通感冒、流感、新冠病毒等。另外,如大家前往赤道或熱帶地區、發展中國家或者偏遠農村,更要小心。例如天氣炎熱潮濕地區容易滋生蚊蟲,當中在積水環境中繁殖的蚊子是不少疾病的傳播媒介,如瘧疾、登革熱、寨卡病毒,甚至最近在多個地區肆虐的基孔肯亞熱,也需要多加警惕。再者,發展中國家或農村地區衛生設備不足,亦欠缺自來水、沒有穩定電力供應難以保存食物新鮮,加上當地居民可能欠缺衛生意識,更容易出現水源性疾病,令旅客出現腹瀉、甲型肝炎等疾病。
主持:即使當地衛生情況未如理想,但當看到街頭小吃,作為旅客也想一試。然而,有時候即使大家吃同一種食物,有人會出現腸胃不適,有人卻完全沒事,是否意味著有些人是高危人士,要格外留意?
醫生:免疫力較弱的人其實就是高危人士,如需要長期服用口服類固醇或抑制免疫力藥物的人;癌症患者、正在接受化療或放射治療的病人;免疫功能較弱的人士,例如小朋友,再加上他們的衛生意識薄弱,令疾病更容易傳播。嬰兒更可能尚未完成所有基本疫苗接種而未有足夠的免疫屏障;長者的免疫系統功能也可能隨年齡衰退,因此同屬於高危群組;值得一提,孕婦若不慎感染,例如腸胃炎,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脫水等的風險較高,因此需要格外小心。
主持:旅行時常會「玩到盡」早出晚歸,加上舟車勞頓。我曾因為趕飛機,拖着行李又要照顧孩子,結果一上飛機便嘔吐。為甚麼會舟車勞頓會出現健康問題?是否操勞或免疫力下降有關?醫生: 從醫學角度來看,舟車勞頓確實會影響健康。首先長途奔波、缺乏睡眠、壓力大,這些因素均會削弱免疫系統。其次,人在緊張和疲倦情況下,加上身在外地,專注力便會下降,容易忽略日常的衛生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等。另外,當身處密閉交通工具或人多地方,便更容易接觸到病菌。另外,小朋友旅行時往往隨處觸碰新奇事物,可能未及時洗手,也會增加感染風險。綜合以上因素,病毒和細菌更易乘虛而入。
主持:提到免疫系統,在旅行時一旦突然出現過敏反應,如進食某些食物後出現臉部腫脹,要到當地醫院求醫。如果旅途中生病,哪些病徵需要特別警惕?應該如何處理?
醫生:需要留意的傳染病病徵包括感冒症狀、發燒、皮膚出疹、腹瀉、持續肚瀉或關節痛等,這些可能代表身體受感染而發炎,需要及早就醫。但旅行時,未必熟悉求醫的方法及程序,因此建議大家旅行前,先了解目的地的醫療設施、附近的診所或醫院位置,並購買旅遊保險,以備不時之需。同時,出行前可先諮詢醫生,準備「平安藥」,如退燒藥、感冒藥及止瀉藥,以處理輕微病徵。一旦症狀嚴重,不僅會影響自己,還可能傳染同行人士,因此需要盡快求醫。

主持:出發前預備的「平安藥」,具體是哪些藥物?除了藥物之外,如前往某些特殊國家或可能需要接種疫苗,有甚麼疫苗必須在出發前完成準備呢?
醫生: 「平安藥」主要包括基本藥物,如止瀉藥、退燒藥及針對普通傷風感冒症狀的藥物,如消炎藥以緩解喉嚨痛、抗敏藥幫助收鼻水,這些也是最基本和實用的藥物。如要前往熱帶地區,當地瘧疾可能較活躍,便要考慮服用預防瘧疾藥物,這些藥物可經醫生或旅行者診所取得。同時,建議大家在出發前進行資料搜集,如瀏覽衞生署的旅遊健康服務網站,以查閱目的地有否傳染病正爆發,網站亦有提供提示,如某些地區必須接種特定疫苗,否則甚至不能入境,這些疫苗一般可在旅遊健康中心接種。
主持:有人認為不需要帶平安藥,如有不適才在當地購買成藥,但購買成藥有甚麼要留意?
醫生:這需要視乎目的地,如前往發展中國家或農村地區,當地醫療系統未必完善,甚至買到假冒藥的風險,尤其在非洲、拉丁美洲或部分亞洲地區便更為常見。因此,如果沒有帶藥物,一旦出現不適需要在當地買藥,便要格外小心。旅客應避免在露天市場、街頭小販或可疑的藥房購買,應選擇正規藥房或大型連鎖店,購買時更要留意藥物是否有完整包裝,檢查包裝標籤有否錯字和印刷清晰,應該為原廠包裝。如是散裝藥片,應詢問藥劑師,並要求出示原包裝以作核對。同時,旅客應保留收據,記下藥品名稱、批次編號及有效日期,才更有保障。
主持:當回港後才出現病徵,哪些情況或病徵需要特別警惕?
醫生:大部分與旅行相關的傳染病,一般會在回港後兩星期內出現症狀,常見的包括咳嗽、流鼻水、腹瀉、發燒、肌肉或關節疼痛等。一旦出現這些情況,應立即求醫,並主動告知醫生曾到過哪些地方。但也有些疾病潛伏期較長,例如瘧疾或甲型肝炎,潛伏期可達4至6星期,因此即使過了一段時間,若有異常症狀也要提高警覺並及時就診。
主持:如何在旅行時減低感染疾病的風險?
醫生:若要防範蚊媒傳播的疾病,如瘧疾,一方面可以透過預防藥物保護自己,另一方面最好避免到蚊蟲特別多的地區,建議穿着淺色長袖衣物,使用蚊帳和驅蚊劑,以減低被叮咬的風險。至於提防水源性傳染病,最重要是勤洗手,並注意食物安全。如果到一些落後地區,應盡量飲用經煮沸的水,透過高溫可殺滅大部分病菌,也可以自備水煲,亦可以選擇購買瓶裝水,這樣便能大大降低患病風險。
主持: 平日勤洗手、戴口罩,但到外地時不要忘記這些習慣,如身處人多擠迫的地方,最好仍戴上口罩,便玩得開心又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