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是不少女士鍾情的時尚單品,也可以展現體態美。但是經常穿著高跟鞋、窄頭鞋其實是拇趾外翻的主因。當外翻的角度愈來愈大,除了「波子骨」會突出,穿鞋會有疼痛感之外,大腳趾也會壓向二、三指,嚴重的話,會出現無法逆轉的變形,大腳趾被壓在第二、第三趾的下方,影響外觀。更需要留意的是,一直被拉扯的大腳趾韌帶會越來越鬆,形成「越斜越鬆、越鬆越斜」的惡性循環。

主持:今天談到拇趾外翻,請來自養和醫院骨科專科的陳慧聰醫生。陳醫生,你好。談到拇趾外翻,顧名思義是「腳趾公」外翻,不如先講解一下人體十隻腳趾的作用是甚麼?
醫生:大家一般也理解腳趾的作用就是抓地和行走,其實腳趾在運動系統中非常重要,擔當調節者的角色,遠不只是幫助抓地,在生物運動學上有三個核心功能。第一,幫助平衡與穩定;第二,提供推進的助力;第三,分散壓力。
第一是平衡:當我們站立或行走時,腳趾接觸地面,便能夠感知地面的平整程度,並即時調整角度,維持身體重心和平衡。走在平路上時,感覺或不明顯,但站在沙灘或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腳趾便會自行調整動作,如向下壓或彎曲,從而牢固地抓住地面,避免重心偏移,保持身體平衡,這也是腳趾第一個重要功能。
第二是推進助力,我們每走一步路也是個循環:先由腳後跟著地,然後前掌落地,接著腳跟離地,腳前掌著地時腳趾會自然彎曲,藉此把力量傳遞到地面,產生向前的推力,推動我們完成步伐,這個循環不斷重複,讓我們能夠行走。
第三是分散壓力,當我們站立時,雙腳就是身體的承重基礎。當壓力集中在單一部位,如只集中在腳跟,便會導致壓力過大,長期下來容易疼痛,甚至長出腳繭。如果腳趾能平放在地面,增加接觸面積,壓力便能更平均地分布,從而減少定點壓力。換句話說,抓地只是基礎,腳趾實際上是一個多功能的輔助系統,協助下肢完成各種動作。
主持:原來腳趾對我們每一步都這麼重要,常常聽到「拇趾外翻」,但很少聽到「尾趾外翻」,為甚麼只有拇趾會外翻呢?
醫生:拇趾會有外翻的情況,其實第五趾也有機會向內翻,不過這種情況相較不常見,因此大家較少提及。拇趾外翻是指大腳趾向外傾斜,同時大腳趾根部的第一蹠骨位置會向內突出,形成突起,俗稱為「波子骨」,這就是常見的拇趾外翻。
主持:拇趾外翻是漸進的演變過程嗎?是不是會越來越斜?
醫生:拇趾外翻是個慢性、逐步加劇的過程,我們會將過程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一般而言,病人求診時大多已經屬於中期,因在早期很多人未必能察覺自己有問題。至於如何界定早、中、晚期呢?醫生會安排患者在站立姿勢拍攝X光,以反映腳趾在受力下的真實形狀,是否已經變形,及後會進行分析及量度角度。
既然是拇趾外翻,當然要看外翻程度:方法是分別於大腳趾和第一蹠骨畫中軸線,兩條線的交角,便是拇趾外翻的角度。 一般來說,角度小於15度是正常;15至30度已屬於早期外翻;30至40度是中期;大於40度則屬於晚期,清楚知道外翻程度有助醫生與病人溝通,也方便釐定治療方案。
早期時,除了輕微變形,病人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因此一般不會就醫。到了中期,當拇趾變形明顯,症狀也會開始出現,如穿鞋時腳內側隱隱作痛或大腳趾擠壓第二趾,令第二趾開始也出現變形跡象。
及至晚期,外翻角度持續增加,第二、第三趾因長期受壓而出現無法逆轉的變形,如有時候在街上看到一些長者穿著拖鞋,會發現大腳趾被壓在下方,而第二、第三趾在上方,影響外觀。
主持:除了影響外觀,嚴重的話病人是否也會感到痛楚?
醫生:當大腳趾傾斜時,內側「波子骨」的位置經常摩擦鞋子,容易引起發炎,因而導致穿鞋、脫鞋時隱隱作痛。此外,有些人的腳看起來比較闊,不一定是因為肥胖,而是大腳趾向外傾斜後,趾骨底部的壓力會令第一蹠骨受擠壓,被迫向內移動,令前掌變闊。正常情況下,第一與第二蹠骨之間的角度應該小於9度,但當蹠骨被推開後,前掌便會變寬。
這樣會造成兩個問題:第一,穿鞋愈來愈困難,也難以找到合穿的鞋;第二,受力點改變,原本應該落在第一、第二蹠骨之間的重心,移到第三趾下方,形成新的壓力點,這個地方容易出現疼痛,甚至產生腳繭。
主持:為甚麼腳趾會無故向外翻?
醫生:拇趾外翻是由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結果,其中後天因素的影響更大。先談無法逆轉的先天因素,這與足部結構有關,如第一蹠骨過短或者蹠骨之間距角度過大;也有些人先天韌帶或肌腱組織較鬆弛,這也會增加關節的不穩定性。

此外,還有遺傳因素,醫生診斷時一般會先詢問病人家族情況,如父母、祖父母是否有拇趾外翻。如果有,子女的患病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 30% 到 50%,女性更容易遺傳這個問題,這些也是無法改變,因此,如早知自己有風險,便更應避免後天因素介入,加重拇趾外翻。
主持:那麼,後天因素中最重要避免甚麼呢?
醫生:答案是高跟鞋!如果長時間穿著不合適鞋子,如鞋頭過窄或鞋跟過高,導致拇趾外翻,正是最主要的後天原因。一般來說,鞋跟超過5cm便算過高,會迫使腳趾在鞋內被擠壓,呈現外翻的姿勢。試想一下,如果穿著鞋頭狹窄的鞋子,腳趾早已被迫向外偏移,如長時間維持這種姿勢,每天全天走路、工作,腳趾便會長期處於外翻狀態。
其一,腳的內側組織會因長時間拉扯而逐漸鬆弛;另一方面,外側組織會變得緊繃。即使脫下鞋子,腳趾也會呈現輕微外翻姿勢。
其二,長期壓力會推擠腳趾,令關節開始變形,這種持續變形,隨著時間推移,會愈來愈嚴重。因為突出的趾骨長期受牽引,韌帶會越來越鬆,關節的穩定性下降,形成「越斜越鬆、越鬆越斜」的惡性循環。
第三,突出的骨頭摩擦鞋面,會引起關節囊發炎;而發炎又會進一步破壞關節附近的軟組織,加速變形。
主持:自行檢測的話,只靠肉眼觀察,能否看出自己有拇趾外翻的傾向?
醫生:剛才提到的病徵,在早期也有些跡象可以觀察。如脫鞋後發現腳趾已經不是筆直,而是輕微向外傾斜;或者穿鞋之後,內側位置出現壓痕或紅腫,以上其實也可以靠肉眼觀察到較早期拇趾外翻症狀。
當然,如果有懷疑,最準確便是拍一張站立時的 X 光片,便更清楚是否已出現拇趾外翻的傾向。
主持:拇趾外翻是不是只會影響一隻腳,不會同時出現在兩隻腳呢?
醫生:拇趾外翻以雙腳同時出現機率較高,除非是創傷因素導致的拇趾外翻,如不小心用力拉傷了腳趾內側的組織,如關節囊,在癒合過程中,內側組織變弱,而外側沒有受傷,於是便被拉向外翻,這就是與創傷相關的情況。
主持:如果只是輕微狀況,是否需要立即處理?因為我一直以為拇趾外翻需要手術治療,那麼早期或者中期,有沒有其他治療方案呢?
醫生:其實治療方案眾多,而且早期治療也不會考慮太進取的治療方式,常說「預防勝於治療」,因此即使早期階段,也有方法可控制病情,預防惡化。
對於角度小於 20 度、還沒有明顯疼痛的輕度拇趾外翻患者,可以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有效控制惡化:
第一步是更換合適的鞋子,先檢視平日所穿的鞋頭是否足夠寬鬆。即使是運動鞋,如果鞋子過窄,對腳趾也不健康。因此,不僅是穿高跟鞋的人需要注意,穿所有鞋子也要確保尺寸合適,鞋頭最好是圓頭或方頭,鞋跟高度最好低於3cm,而鞋面則應選擇柔軟、具彈性材質,確保腳趾在鞋內有足夠活動空間,不會互相擠壓。
第二步,可以使用一些輔助工具,但要留意鞋墊對拇趾外翻的幫助不大。另外,也有其他工具如「分趾器」,一般以由矽膠製成,放置在腳趾之間,可以減少拇趾與第二趾之間的壓力,雖然無法完全逆轉角度,但仍可減輕症狀,延緩病情惡化,當然要選擇合適尺寸,如果佩戴時有不適感,則不建議使用;也有些人會使用拇趾外翻矯正器,但使用前應該先諮詢醫生意見。
此外,運動也有一定幫助。患者可以每天進行腳趾抓地訓練或針對大腳趾內側鍛鍊;還有,亦可以對患處進行按摩,剛才提到外翻會令內側組織鬆弛,外側變得緊繃,雖然無法令鬆弛的部分恢復,但仍可透過按摩放鬆緊繃的外側,如每天將腳趾向內側拉伸,每次約 10 秒,每日重複 10 次,這樣有助於放鬆外側韌帶。如果患者體重過重,建議控制體重,減輕足部負擔也能延緩拇趾外翻的惡化速度。
主持:當然,如果拇趾外翻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必須求醫處理。今天非常感謝陳醫生的分享,我們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