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殺手」胰臟癌|養和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醫生

「隱形殺手」胰臟癌|養和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醫生

胰臟癌被稱為「隱形殺手」,因早期症狀不明顯及缺乏普查計劃,確診時多屬晚期,存活率相對較低。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胰臟癌位列香港十大常見癌症,男性中排名第八。過去十年,本港胰臟癌死亡人數躍升七成,情況令人關注。幸而,醫療科技進步,現有多種新型治療方案,可提升治療效果及存活率,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亦能有效降低胰臟癌風險。

主持:今日跟大家討論一個較少人認知的器官——胰臟,一旦出現癌細胞,胰臟癌存活率相對較低。今集請來養和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醫生為大家講解。胰臟癌無聲無息地入侵,會否令大眾對此症感到恐懼?

醫生:胰臟癌的確易令人感到畏懼,因其早期症狀不明顯,無聲無息,且目前未有針對胰臟癌的普查計劃,因此並被稱為「隱形殺手」。

主持:胰臟位於人體何處?

醫生:胰臟位於腹部,呈橫向排列,形狀似一片樹葉,大小如張開的手掌,位於胃部後方,分為頭部、胰體及尾部。尾部逐漸變細,頭部則與十二指腸相連。胰臟具兩大功能:消化及內分泌。消化方面,胰臟分泌酵素經胰管進入十二指腸,協助分解蛋白質及脂肪。內分泌方面,胰臟分泌胰島素及升糖素等荷爾蒙,調節血糖,維持平衡,與糖尿病密切相關。

主持:胰臟與胃部相近,出現不適的話可能會聯想到腹痛胃痛、胃酸倒流或胃潰瘍等問題,但胰臟問題卻少被關注,為何如此?

醫生:胰臟癌難以察覺,因其位於腹部深處,症狀多在晚期顯現。若腫瘤位於胰臟頭部,靠近十二指腸及膽管,或會引致黃疸,較易發現;但胰體或尾部腫瘤症狀不明顯,可能出現腹水、背痛或摸到腫塊時才被察覺,這多已屬晚期,故存活率較低。

主持:為何胰體及尾部腫瘤較難發現?

醫生:因胰體及尾部腫瘤並非直接連接其他部位,且胰臟負責消化及內分泌功能,患者可能誤將腹瀉等症狀誤以為腸胃問題,忽略胰臟異常,而且這類症狀多在晚期才出現。

主持:胰體或尾部腫瘤患者通常如何發現問題?

醫生:隨著大眾對體檢的意識提高,不少人都是在體檢時無意發現胰臟異常,繼而再作深入檢查。體檢包括抽血,若懷疑是胰臟腫瘤,需進一步抽取組織化驗或內窺鏡檢查。

主持:哪些人屬於胰臟癌高風險群體?

醫生:高風險因素包括吸煙、肥胖、長期糖尿病等。年齡較大及男性風險較高,另有不到一成的病例與基因遺傳有關。若家族中有胰臟癌病史,需特別留意情況。某些基因突變如 BRCA與乳腺癌、卵巢癌及胰臟癌相關;林奇症候群(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綜合症,HNPCC)患者亦可能同時有腸癌、子宮癌及胰臟癌風險,但整體而言,遺傳病例佔少數。

主持:若有家族病史,大家應主動檢查!胰臟癌存活率是否較其他癌症低?胰體或尾部腫瘤患者的存活率是否遠低於頭部腫瘤?

醫生:與其他癌症相比,胰臟癌存活率確實較低,因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無法進行根治性手術。早期(一期)患者手術切除後康復機會較高;二、三期則視乎腫瘤大小及癌細胞是否已影響鄰近血管或組織。若無法進行手術,可先接受化療或放療,縮小腫瘤後再考慮手術。

主持:胰臟周邊血管分布複雜,是否因此而難以進行手術?

醫生:所有器官周邊都有血管或淋巴組織分布,而胰臟位於後腹腔,而後方靠近主要血管。因此,若腫瘤入侵血管,便難以完全以手術切除,醫生或需考慮其他治療,如化療、放療、新藥,或評估患者的基因突變情況,進行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

主持:若懷疑患上胰臟癌,臨床上如何進行診斷?能否快速確定腫瘤位置?

醫生: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因黃疸、腹脹或疼痛求醫時才被發現。臨床診斷先以超聲波檢查初步評估,若需更精準的影像,會使用電腦斷層掃描(CT)或磁力共振(MRI)以觀察胰臟及腫瘤大小。若高度懷疑為癌症,醫生會建議進行正電子掃描(PET-CT)以評估腫瘤的擴散範圍及分期,並與腸胃科專科醫生合作,透過內窺鏡穿刺取樣本進行組織化驗。若腫瘤已擴散,則會針對淋巴、肝臟等部位取樣本,以確認病情是否源於胰臟。

主持:哪些年齡人士應及早檢查?

醫生:胰臟癌多見於60歲以上人士,但近年年輕患者增加。目前胰臟癌無類似乳癌或腸癌的普查計劃,多數患者因症狀就醫才確診,易錯過早期病變。

主持:資料顯示,過去十年胰臟癌發病率及死亡率顯著上升,死亡人數增加72%,原因何在?

醫生:胰臟癌在香港癌症排行中位列第十,男性排第八,並非罕見疾病。發病率及死亡率上升的主因是診斷時多已屬晚期,加上吸煙、肥胖及長期糖尿病等高風險因素增加胰臟癌風險。因此,無論是預防或防止胰臟癌復發,健康生活方式至為重要,包括控制飲食、注意糖分攝取、保持適當體重、規律運動及保持正面樂觀的心態,均有助降低風險。

主持:胰臟癌復發率高嗎?

醫生:胰臟癌死亡率較高的原因是確診時多數已無法完全切除。現時有多種新型治療,如化療、藥物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及先進放療技術(如影像導航提升劑量),期望提高治療效果。雖然胰臟癌復發風險整體較高,但結合適當治療方案,病情仍有望改善。

主持: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現有多種新型治療方案,惟仍需醫生專業判斷為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治療計劃,感謝張醫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