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眼中的肥胖,標準各有不同,其實根據香港衞生署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在15至84歲人士中,約32.6%被歸類為肥胖(即身體質量指數BMI≥25.0公斤/米²)。事實上,肥胖症不單是體重或外觀問題,更與糖尿病、高血壓、睡眠窒息症及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風險密切相關,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慢性疾病。若難以減重,出現肥胖併發症的話,可以考慮內視鏡減重手術,其特點是侵入性低、風險較小、可逆轉,且恢復期短。

主持:肥胖被稱為「百病之源」,會損害健康。今日我們請來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張源斌醫生,為大家講解肥胖症及其相關治療方法,特別是內視鏡治療。在進入主題前,我們首先要先釐清何謂肥胖。張醫生,從醫學角度,怎樣才算患上肥胖症?
醫生:無論男女,對減肥的關注度都很高。從醫學角度看,並非所有「看似肥胖」的人都需要治療。一般來說,男性體脂肪比例約為 12% 至 19%,女性則約為25% 至 32%。單憑體脂肪比例較難定義,因此醫學上常用BMI(身體質量指數)作為指標,BMI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計算。例如,一名身高6呎2吋、體重 200 磅的人,與一名身高5呎2吋、體重200磅的人相比,後者的BMI明顯較高,屬於嚴重超重。換句話說,即身高 180厘米的人,理想體重應在 80公斤以下;若身高155厘米,標準體重則約為60公斤。
臨床上,醫生更關注病態性肥胖,即BMI超過 30甚至 40。這種肥胖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例如增加患上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風險,睡眠窒息症、中風、心臟病、腎衰竭等問題的機會都會上升。當體重太重,也會加速膝關節退化,可能會影響行動能力,身體機能的壽命亦會有所影響。
主持:有人常抱怨減肥成效不佳,甚至笑稱連喝水或呼吸都會增重。為何有些人的肥胖如此難以控制?
醫生:控制體重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攝取熱量多於消耗,體重便會增加;反之則會下降。減重人士應首先檢視飲食習慣,不少人以為自己吃得不多,但實際上攝取的食物熱量非常高。例如,應減少進食澱粉類食物如米飯、粉麵,並避免油膩食物。建議選擇高蛋白食物,如白肉或雞蛋,較為理想。
運動方面,多做運動當然更好,但現代人工作繁忙,未必有充足時間。建議每週進行至少兩小時中度運動,可分為3至4天,每次約30分鐘,達到輕微出汗即可。但需注意安全,特別是多年未有運動習慣的人,若突然進行劇烈運動,容易導致膝蓋疼痛、肌肉拉傷,甚至誘發潛在心臟問題。因此,應循序漸進,從輕量帶氧運動開始,當體能逐步提升,可再增加運動量,操之過急反而易出問題。
主持:若調節飲食及運動後,仍無法減肥,甚麼情況下需要考慮醫療介入?
醫生:醫生主要根據BMI作判斷,若BMI超過 30或已出現併發症,如三高,便可考慮藥物、內視鏡或手術治療。例如近年興起的減肥針,效果顯著,通常每週或每兩週注射一次。與過往的減肥藥不同,這類藥物不會引致排油或失眠,其原理是減慢胃部蠕動,令食物在胃內停留更久,增加飽足感,從而減少食量,臨床效果良好,副作用亦較少。
主持:減肥針有哪些副作用?
醫生:常見副作用包括胃酸倒流、噁心及嘔吐。長遠來看,研究顯示可能增加胰臟炎或膽結石風險,動物實驗亦發現可能提升甲狀腺癌風險。此外,這類藥物費用較高,通常會在飲食及運動無效後,且出現肥胖相關併發症時才考慮使用。此類藥物必須由醫生處方,一般初期由醫生注射,之後會教導患者自行注射。
主持:除了減肥針,手術可治療肥胖症嗎?
醫生:對於嚴重或病態性肥胖,當其他方法無效減肥且伴隨併發症時,可考慮手術。若BMI在27至32或更高,並出現併發症,便可能需要進行手術。傳統減肥手術如胃腸繞道或縮胃手術較具侵入性,現時多採用微創手術。當然,微創手術也有併發症風險,且手術通常不可逆轉,因此醫生會仔細向患者講解手術的利弊再決定是否安排手術。

有見及此,近年內視鏡技術成為另一治療選擇。從效果看,傳統手術減肥可減去約30% 的體重,而藥物注射大約減重10%,內視鏡治療效果介乎兩者之間,優於藥物注射但略遜於傳統手術。
主持:內視鏡治療聽起來效果顯著,具體如何操作?
醫生:內視鏡減肥手術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胃內水球」,二是「胃內摺疊術」。胃內水球已應用十多年,原理是將水球置於胃內,注入約 500 至 700 毫升水,佔據胃部空間,令病人易感飽足,從而減少食量。研究顯示,超過 74% 的患者可以透過此方法減去約40%體重。此方法創傷性低且可逆轉,若不想繼續可以取出水球。惟需注意,在放置水球的初期,可能會引起強烈不適,如嘔吐,且水球不能長期放置,一般為6至9個月,之後需取出。但取出後體重有機會反彈,若需繼續,則需要更換新水球。
主持:除了水球,另一種方法是甚麼?
醫生:另一種是「胃內摺疊術」,透過內視鏡將胃壁摺疊並縫合,縮小胃容量,原理與縮胃手術相似,同樣也是透過減少食量以達致減重效果,主要不同之處是內視鏡手術無需開刀,無體外傷口,而且可逆轉,若日後不想維持,可剪斷縫線恢復胃部原狀,但當食量回升,而未有控制飲食和運動,體重也有機會回升。
主持:胃內摺疊術有何優點和缺點?
醫生:胃內摺疊術的優點是創傷性低,較少引起強烈嘔吐等反應,患者通常手術後一至兩天可出院,痛楚及不適較少,減重效果亦接近微創減肥手術。費用方面,手術成本較高,而且藥物可能需連續使用數年,總成本或更高。
然而,胃內摺疊術並非永久性,縫線可能隨時間鬆脫,縮胃效果減弱,但必要時可再次進行摺疊術。此外,若日後需進行胃鏡檢查,縫合的胃壁可能增加檢查難度。
主持:今日醫生為大家講解了兩種內視鏡減重手術:胃內水球及胃內摺疊術,適用於 BMI 較高且有肥胖併發症的人士。但是否適合接受這些治療,必須由醫生評估。感謝張醫生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