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惡霸」小細胞肺癌|養和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羅振基醫生

「肺癌惡霸」小細胞肺癌|養和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羅振基醫生

33歲金馬影星柯煒林近日透露確診第四期肺癌,引起各界對肺癌年輕化趨勢的關注。根據香港衞生防護中心數據顯示,肺癌除了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同時亦是頭號致命癌症。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類,小細胞肺癌雖較罕見,但生長及擴散速度極快,威脅性極高。吸煙是小細胞肺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戒煙對預防此病尤為重要。

主持:香港「頭號癌症殺手」為肺癌,佔癌症死亡總數的26.1%,當中有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同是肺癌但治療方式大不同。本集請來養和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羅振基醫生為大家講解。羅醫生,兩種肺癌的分類,對患者有何影響?

醫生:確診時,醫生需先確定患者的肺癌屬於哪種類型,分類主要影響治療方式。一般而言,「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效果較「小細胞肺癌」理想,而肺癌的病理其實是一個光譜,大部分肺癌個案其實同時包含不同類型,例如非小細胞肺癌中可能混雜少量小細胞肺癌,反之亦然。

針對非小細胞肺癌進行一線治療後如有殘留,那些殘留細胞不一定全部屬於小細胞肺癌,它們有可能徹頭徹尾都是「非小細胞肺癌」。

主持:是否只有肺部癌症才有小細胞和非小細胞之分?

醫生:小細胞癌雖主要見於肺部,但也可能出現於其他器官,其形態及治療方式與小細胞肺癌相似。

主持:小細胞是指細胞體積較小嗎?這與其惡性程度有直接關係嗎?

醫生:小細胞是病理學上的名稱,透過顯微鏡可見,小細胞癌的細胞體積較小,形態類似淋巴細胞;而非小細胞肺癌細胞則較大,包括鱗狀細胞癌、腺癌及大細胞癌等類型。但小細胞肺癌的惡性程度並非由細胞大小決定,而是因應其生物特性而定。

主持:小細胞肺癌有何生物特性,令其有「肺癌惡霸」之稱?

醫生:小細胞肺癌生長極快,且容易擴散,可在短時間內從無症狀進展至致命階段。即使定期篩查,也可能因為其惡化速度快而難以發現。不少患者在年度體檢一切正常後,計劃來年再檢,僅半年時間已足以讓小細胞肺癌迅速發展至晚期,並擴散至全身。

主持:根據醫生的經驗,早期確診的患者如何發現小細胞肺癌的?

醫生:在早期發現小細胞肺癌的患者病例較少,因無明顯症狀,大多是在定期體檢的影像檢查時偶然發現病灶,如胸部X光或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測。事實上,若能及早發現小細胞肺癌,是有機會根治的。

主持:大部分患者在甚麼情況下才會求醫?

醫生:大多數患者在疾病進展至中晚期,包括腫瘤擴散至腦部時才求診,因這時會出現頭痛、腦壓升高、暈眩,甚至類似中風的症狀。症狀出現時,腫瘤通常已較大,且很大機會已有其他器官轉移。由於小細胞肺癌多位於肺部中央,腫瘤增大後可能壓迫到氣管,導致氣促、咳嗽、咳血,甚至引發「上腔靜脈阻塞症」,造成面部及上半身腫脹。若轉移至骨骼,患者可能出現神經系統受損,骨痛或骨折等症狀。

此外,亦有部分患者因各種不明的症狀影響日常生活而求醫,最終確診小細胞肺癌。這是因為小細胞肺癌可引發由腫瘤分泌物質引起的「副腫瘤綜合症」,例如常見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調」。正常情況下,抗利尿激素可幫助維持血液裏電解質濃度於正常水平。但小細胞肺癌能導致該激素分泌異常,使體內血鈉濃度偏低,引致作嘔、作悶、疲倦、頭眩、思想混亂等,嚴重者更可引致全身乏力或虛脫。通常,這類患者初期常先到內科求診,驗血發現血鈉濃度偏低後,再追查病因,才確診為小細胞肺癌。

主持:小細胞肺癌轉移至腦部的機率高嗎?

醫生:整體而言,有過半小細胞肺癌個案,會轉移到腦部。在確診初期便已有腦轉移情況的個案大約佔三分一,但隨著治療效果逐漸減弱至失效,腫瘤可能擴散至腦部,統計顯示最終半患者會發生腦轉移。

主持:若癌細胞擴散至腦部,是否稱為「腦部小細胞癌」?

醫生:即使腫瘤轉移至腦部,仍稱為小細胞肺癌,只是發生腦轉移,而非原發性腦癌。治療仍以小細胞肺癌的方案為主。

主持:在制定治療方案時,是否需根據癌症分期決定?若患者確診時已發現腦轉移,治療方案會如何調整?

醫生:小細胞肺癌的分期較簡單,分為局限期(Limited stage)和廣泛期(Extensive stage)。局限期指腫瘤僅在單側肺部;廣泛期則表示已擴散至另一側肺部或其他部位,例如骨骼或腦部。局限期通常採用局部治療,如放療(放射治療)結合化療(化學治療);廣泛期包括確診時已出現腦轉移,則以全身性治療為主,包括化療及免疫治療。

主持: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難度大嗎?抗藥性是否普遍?

醫生:若腫瘤處於局限期,未有擴散,採用放療結合化療通常可取得較佳療效。但若腫瘤已出現遠處轉移,治療需加入免疫治療,難度會增加。小細胞肺癌雖然生長迅速,但初期對治療反應良好,一線治療通常能把腫瘤顯著縮小。然而,部分未受控的癌細胞殘留體內,逐漸生長並產生抗藥性。當抗藥性出現後,二或三線治療的療效通常較差,幾乎所有患者最終都會面對抗藥性。

主持:小細胞肺癌生長迅速,治療是否需要爭分奪秒?

醫生:腫瘤一般分為實體瘤(如肺癌、乳癌)及非實體瘤(如血液系統腫瘤)。在實體瘤中,小細胞肺癌對治療等待時間的容忍度最低,確診後,理論上應在數天內開始治療。

主持:那是否意味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可稍作等待?

醫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較複雜,部分療法可能互相衝突。例如,先採用療法A,若發現不適合再轉用療法B,可能會出現「冷河期」,無法立即開始後續治療。但小細胞肺癌無論早期或晚期,幾乎必定使用化療,是否加入免疫治療則視乎分期而定,通常僅在晚期才會加入。因此,化療是小細胞肺癌的標準治療方式,確診後應在盡快開展。

主持:化療需要進行多次嗎?

醫生:化療是以周期進行的,每個療程會同時消滅癌細胞及部分正常細胞,之後需要時間讓身體恢復,再進行下一個療程。由於癌細胞的恢復速度較正常細胞慢,隨著療程持續,正常細胞能維持在合理水平下,而癌細胞數量則會逐步減少。

主持:若患者肺部腫瘤同時包含小細胞及非小細胞肺癌,完成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後,是否仍需針對小細胞肺癌進行治療?

醫生:雖然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的化療藥物不完全相同,但若患者經某種一線治療後,肺癌腫瘤已完全消失,且檢查未發現殘留,則無需立即進行針對另一種細胞肺癌的二線治療。因為每次治療對身體損害較大,若病情已受控,應讓身體有足夠時間恢復。

但部分癌細胞可能殘留體內並繼續生長,初期可能無法檢測到。若日後復發,腫瘤可能已變異為另一類型並產生抗藥性,屆時才需考慮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主持:治療後是否需定期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復發?

醫生:必須定期檢查,以監察是否有殘留病灶,防止腫瘤逐漸長大或擴散。若腫瘤已生長至可透過影像檢查清晰顯示,應立即進行治療,但治療前必須重新抽取組織檢查,確定有否變異,以對症下藥。

主持:我們常說預防肺癌要戒煙,吸煙是小細胞肺癌的主要高危因素嗎?

醫生:在香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不少人從未吸煙,尤其是女性,香港的吸煙率在全球屬於較低水平。但小細胞肺癌不同,幾乎所有患者都有吸煙史。因此,與其說戒煙,不如從不吸煙,這樣患小細胞肺癌的風險會顯著降低。

主持:若已吸煙多年,戒煙是否仍能降低患病風險?

醫生:當然越早戒煙越好。研究顯示,即使吸煙多年,戒煙10至20年後,患病風險可降至與從未吸煙者相近。所以,戒煙永遠不嫌遲。

主持:確診小細胞肺癌後才戒煙,是否仍有幫助?

醫生:很多患者確診時已同時患有吸煙引致的其他病症,此時戒煙主要為了配合治療。吸煙會增加肺炎風險,而小細胞肺癌患者常需進行化療,化療會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風險,因此戒煙有助提升治療效果。

主持:非常感謝羅醫生的詳盡分享,希望今日節目能讓大家更了解「肺癌惡霸」小細胞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