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腎|養和醫院腎病科專科醫生林萬斐醫生

多囊腎|養和醫院腎病科專科醫生林萬斐醫生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根據香港腎科學會的數據,本港每年有超過50名患者因多囊腎病進展至腎衰竭,需接受長期洗腎及移植治療。雖然目前無法根治此症,但患者可通過積極控制血壓延緩腎功能衰退,並服用藥物減慢囊腫生長速度。由於多囊腎由基因異常引起,有相關家族病史的人士可考慮進行超聲波、磁力共振或基因檢查以及早發現。

主持:多囊腎俗稱「泡泡腎」,意思即腎臟長出很多大大小小的水泡。今天請來養和醫院腎病科專科醫生林萬斐醫生跟大家探討這個議題。林醫生,甚麼是多囊腎?

醫生: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一旦患上此症,患者的腎臟內會持續生長出多個囊腫,壓迫正常腎組織,導致腎功能逐漸衰退,患者亦常同時患上高血壓。更嚴重的情況是囊腫可能會壓迫到腎血管,引發出血,並增加感染、發炎或腎結石形成的風險。肝臟或胰臟也有機會出現類似囊腫。多囊性腎病有分兩種型態,一型通常在30歲左右發病,二型則多在50歲左右發病。

主持:一型和二型多囊腎都與遺傳有關嗎?

醫生:據統計,85%以上的多囊腎病例均與家族遺傳有關。若父母一方攜帶相關基因,子女患病機率約50%,男女均有機會受影響。此外,亦有少數病例由基因突變引起,這些患者的家族並無相關病史。若懷孕時檢查發現胎兒腎臟已有大量囊腫,其致死風險較成年後確診的患者為高。

主持:腎臟內的囊腫是突然出現,抑或慢慢形成的?

醫生:多囊腎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囊腫初期較微小,難以透過一般超聲波發現,需以磁力共振檢查確診。隨著囊腫數量和體積增加,腎臟逐漸擴大,此時超聲波檢查可偵測到異常。不少患者在常規體檢的超聲波檢查中意外發現腎臟囊腫,或因尿液帶血、腎臟明顯增大而確診多囊腎。

除影像學檢查外,也可以基因測試作診斷。若家族有近親患病,可先進行超聲波或磁力共振檢查,若無異常,可進一步接受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攜帶相關基因變異。

主持:除血尿外,還有其他警號嗎?

醫生: 最直接的方法是進行體檢,透過超聲波檢查腎臟是否有囊腫,以及檢查尿液有否蛋白尿或血尿,再抽血檢查腎功能指數,以評估腎臟是否出現退化。若發現異常,醫生會轉介患者至腎科專科進一步診斷,找出腎功能下降的原因。

主持:根據醫生的臨床經驗,患者腎臟內通常有多少囊腫?

醫生:囊腫數量因人而異,有些細小得難以計算,有些則較大。影像檢查報告通常只標示較大的囊腫,最大可達5厘米,約雞蛋大小,腎臟體積有機會因而增大一倍,所以患者或因腎臟被拉扯變形而感到腰背脹痛。

主持: 如果腎臟長滿囊腫,而囊腫大如雞蛋,患者會否感到劇痛?

醫生:多囊腎的進展通常較緩慢,且腎臟痛覺神經不多,因此囊腫本身通常不會直接引起疼痛。真正導致不適的是腎臟外層組織被撐脹時,可能出現的腰背痛。腎功能衰退時,患者往往無明顯感覺,一旦出現腎石、出血或感染等情況,才會有明顯不適。因此,確診後須定期檢查,及早治療,以防止高血壓等併發症進一步損害腎功能。

主持:既然囊腫會越長越多,是否意味著多囊腎的分期取決於囊腫數量?囊腫越多,病情越嚴重嗎?

醫生:多囊腎的臨床分期不僅與囊腫數量有關,還取決於腎功能受損的程度及併發症情況。就像糖尿病,如果血糖水平不受控,十年後可能出現腎衰竭等問題。多囊腎也是如此,若未有妥善管理腎臟囊腫,腎功能會逐漸惡化,甚至可能進展至末期腎病。

特別是一型多囊腎患者,若年輕時已發現大量囊腫,又未有妥善控制血壓或服用藥物,可能會同時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腎功能衰退風險更高。因此,及早發現和積極管理至關重要。

主持:醫生的意思是確診多囊腎後,可以透過控制血壓以延緩腎功能惡化?

醫生:患者不僅要防止多囊腎惡化,還需密切監察其他影響腎功能的疾病及併發症。控制血壓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延緩囊腫生長和腎功能衰退的速度。

主持:多囊腎能否被根治?例如通過手術直接切除囊腫?

醫生:多囊腎由基因異常引起,目前無法根治或預防。手術切除囊腫並不可行,即使刺破或移除囊腫,新的囊腫仍會長出。而且,手術過程可能損傷健康腎組織,加速腎功能惡化,甚至導致末期腎病。囊腫與腎組織緊密相連,類似脂肪與肌肉,難以單獨切除囊腫而不傷害正常組織。

主持:目前有沒有藥物治療?

醫生:雖然無法阻止囊腫形成,但一些藥物可減慢囊腫生長速度,穩定病情並改善整體健康狀況。此外,控制血壓、預防尿道感染及腎結石,以及保持充足水分攝取,均有助減緩病情進展。

主持:除藥物外,生活習慣上還能做甚麼以延緩病情?

醫生: 生活習慣對管理多囊腎非常重要。建議每日飲用兩至三公升水,有助減緩囊腫增大。定期量度血壓也是必要的,因囊腫壓迫腎組織會導致血壓上升。若血壓偏高,應及早服藥控制。部分降血壓藥物, 如ARB(血管收縮素II接受體拮抗藥)或ACEI(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對保護腎功能尤其有效。飲食方面,建議均衡飲食,避免過鹹及高蛋白攝取。若已有尿蛋白,應減少大魚大肉,減鹽更是基本原則。

主持:這些建議雖是老生常談,但對腎病患者尤為重要,特別是飲食清淡及血壓管理。腎病是令人擔憂的慢性病之一,若有家族病史,定期體檢是關鍵。今日非常感謝林醫生的詳細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