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已成為生活必需品,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是港人日常,但此舉會令頸椎長時間受壓,致不少年輕人出現頸椎退化,引起頸部痠痛、手指偶爾麻痺、甚至頭暈噁心等症狀,嚴重的話會影響頸椎的形態,會永久變直甚至反弓,進而壓迫神經線。遇上頸椎痛,更有人嘗試以更換枕頭以圖減輕頸痛之苦,事實上目前並未有研究證實任何一種枕頭有助減輕頸椎退化的症狀,遇上頸椎問題的患者應及早求醫,評估頸椎退化的程度及改善不良姿勢。
主持:港人大多是低頭族,低頭機不離手,本集與大家探討都市人頸椎退化,請來養和醫院脊椎中心骨科專科醫生高天祐醫生。不如先讓我們認識頸椎是位於身體的哪個位置?
醫生: 頸椎是連接頭部與胸廓的脊柱結構,由七節椎骨組成,醫學上標記為「C1」至「C7」。其中,C1(寰椎)直接支撐顱骨,而C7(隆椎)則位於胸椎第一節上方。頸椎的主要功能包括維持頭部穩定性、調節頭部運動範圍(如前屈、後伸及旋轉),以及保護脊髓神經。脊髓神經自腦部延伸而出,負責支配上肢與下肢的感覺及運動功能。
主持:為甚麼頸椎會退化?
醫生: 頸椎與腰椎的解剖結構相似,相鄰椎體間由椎間盤連接。椎間盤為纖維軟骨組織,中央為膠狀髓核,具有緩衝震盪及分散壓力的作用。椎體後方則由小關節(facet joints)構成,負責控制旋轉運動,並由韌帶提供穩定性。長期保持頭部前傾姿勢會導致椎間盤壓力異常集中,可能引發纖維環撕裂、髓核突出等病變。同時,椎體邊緣可能因異常應力刺激形成骨贅(骨刺),加速椎間盤退變。此外,後縱韌帶因長期牽拉可能增生,變得肥厚,導致椎管狹窄,壓迫脊髓或神經根,臨床表現為肢體麻木、肌力減退或反射異常。

退化性病變的進展與年齡相關:20至40歲患者多表現為椎間盤病變,50歲以上則常見椎體骨贅增生及韌帶鈣化,進而引發廣泛性椎管狹窄症候群。
主持:退化可能從20歲便開始,為何這麼年輕便退化?
醫生:過往醫學研究顯示,椎間盤退化多見於30歲後,但近年臨床觀察發現發病年齡顯著提前,主要與智能手機普及導致的長期低頭行為有關。正常頸椎存在生理性前凸(lordosis),此曲度可有效分散頭部負荷。若長期低頭,應力將過度集中於椎間盤前緣,初期可能僅表現為頸部肌筋膜疼痛綜合症。但隨時間推移,持續異常負荷將導致椎間盤脫水、纖維環裂隙形成,最終加速退行性改變。值得注意的是,年輕患者若早期介入姿勢矯正,可顯著延緩病理進展。
主持: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自己頸椎出現問題。有時長時間低頭工作,直至感到頸部不適才意識到不妥,有甚麼明顯病徵能讓大家意識到自己頸椎已開始退化?
醫生:具備醫學警覺性的患者通常會關注神經壓迫症狀,例如肢體感覺異常。當出現手指麻木時,可能提示頸神經根受壓,其病理機制類似腦血管意外導致的偏癱,需及時就醫評估。具體而言,頸髓發出脊神經根經椎間孔延伸至上肢,若神經根受骨贅或突出椎間盤壓迫,將引發特定皮節(dermatome)的感覺障礙或肌節(myotome)的運動功能異常。
主持:當出現麻痺,是否代表病情已經偏嚴重了?
醫生: 感覺異常(如麻木)屬於神經壓迫的陽性體徵,通常提示結構性病變已影響神經傳導功能。另一常見症狀為機械性頸痛,多源於姿勢不良導致的肌肉代償性收縮。例如長期低頭時,頭部重心前移使頸後肌群(如斜方肌、頭半棘肌)持續等長收縮以維持姿勢,最終誘發肌筋膜疼痛。此外,枕大神經(greater occipital nerve)若受緊張肌肉卡壓,可引發牽涉性頭痛,臨床稱為「枕神經痛」。
主持:除了頭痛,還會覺得頭暈、甚至想嘔吐嗎?
醫生: 近年「頸源性眩暈」(cervicogenic dizziness)發病率顯著上升,需與前庭系統疾病(如梅尼埃病)鑑別診斷。典型表現為頸痛伴隨姿勢性眩暈,其機制與頸椎本體感覺輸入紊亂有關。當頸椎排列異常時,頸部機械感受器傳遞錯誤的空間定位信號至中樞,產生類似運動病(motion sickness)的症狀群,包括眩暈、噁心及平衡障礙。需強調的是,臨床必須先排除中樞性病因(如後循環缺血),再通過姿勢再訓練及物理治療改善症狀。
主持:平日休息後,若不適有所緩和,大家便可能不太在意。但當情況持續而未有處理,會對頸椎造成甚麼影響?
醫生:長期姿勢異常可能導致頸椎生理曲度逆轉,即從前凸變為後凸(kyphotic deformity),醫學上稱為「頸椎反弓」。在此進展過程中,患者常先表現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loss of lordosis),此階段尚屬可逆;但若發展至反弓,則椎體後緣骨贅將直接壓迫脊髓,引發脊髓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嚴重者甚至出現步態異常(如痙攣步態)或膀胱功能障礙。

此外,反弓患者為代償頭部前移,常形成「頭前傾姿勢」(forward head posture),伴隨胸椎後凸增加(駝背)及腰椎代償性前凸,最終導致整體脊柱力學失衡。
主持:使用電話而引起頸椎退化的確實越來越常見,看來頸椎退化,不只是年紀大的問題,更多是生活習慣。高醫生,很多人覺得頸痛便會更換枕頭,這樣真的可以保護頸椎嗎?
醫生: 目前尚無循證醫學證據支持枕頭具有矯形作用。頸椎病變存在高度異質性——部分患者因關節僵硬需維持屈曲位,有些則因斜頸需側向支撐,或合併胸椎後凸需調整整體脊柱排列。建議急性期患者可仰臥並使用捲毛巾臨時支撐,待症狀緩解後再根據睡眠體位選擇枕頭:仰臥時枕高應維持頸部中立位,側臥時需填補肩峰至床面的垂直距離。需注意的是,隨年齡增長出現的脊柱退化需動態調整枕頭高度,故不存在「通用型」矯形枕。
主持:另外也想提醒大家,如果嘗試了很多不同的枕頭,仍然無法紓緩不適,這已經是個警號,這時候不應該只換枕頭,更應該找醫生作專業評估,看看是否頸椎已經出現問題。都市人機不離手難以避免,在使用手機姿勢上,有甚麼特別需要留意的地方?
醫生:現代智能手機用途已從通話工具轉變為閱讀載體,故應類比書本使用規範:保持螢幕與眼睛距離約30-40公分,並使視線與螢幕頂端平行,以減少頸椎前屈角度。另需注意環境安全,避免因專注螢幕導致意外。展望未來,擴增實境(AR)等技術或能革新人機交互方式,通過頭戴式設備實現自然體位下的內容瀏覽,從根本上改善姿勢負荷問題。
主持:頸部健康真的非常重要,如果未能從生活習慣上作改善,頸椎退化的情況只會來得更早、更快。今天感謝高醫生的分享,我們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