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標記」精準診斷阿茲海默症|養和核子醫學科專科醫生胡君傑醫生

「雙標記」精準診斷阿茲海默症|養和核子醫學科專科醫生胡君傑醫生

自感記憶力大不如前,例如忘記事情、重複提問,甚至在熟悉地方迷路,以為是正常退化?其實也可能是認知障礙症,當中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主要令記憶力及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下降,退化的程度會隨時間惡化。隨着醫學科技進步,現時已有準確的正電子掃描,以追蹤「雙標記」的方式,偵測腦部的異常蛋白,幫助醫生判斷腦部的早期退化及嚴重程度,繼而決定適合的治療方法。

主持:醫學科技日新月異,大眾未必能一一了解,例如今天的主題「雙標記」精準診斷阿茲海默症,請到養和醫院核子醫學科專科醫生胡君傑醫生跟大家講解有關技術如何幫助管理阿茲海默症。胡醫生,你好!在談診斷方法之前,可否請你先解釋甚麼是阿茲海默症嗎?

醫生:在了解阿茲海默症前,先講解認知障礙症。以往我們常聽「老人癡呆症」,現時醫學界已將此症更名為「認知障礙症」或「失智症」,而這都是統稱,用以描述患者出現的腦部退化症狀,例如記憶力減退、認知能力下降。當這些症狀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臨床上便屬於認知障礙症。而當中,大約六至八成屬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雖然阿茲海默症主要出現在年長人士,特別是65歲以上人士,但它並不是正常腦部老化過程,而且會隨時間惡化,成因是由於腦部積聚了兩種異常蛋白質,可稱為「生物標記」:類澱粉蛋白(Amyloid)和 Tau 蛋白,這兩種蛋白質在腦部異常積聚時,會形成斑塊和神經纖維纏結,影響神經元功能,令腦細胞逐漸死亡,導致大腦萎縮,最終影響認知能力。

「雙標記正電子掃描」是以正電子掃描觀察腦部這兩種蛋白的情況,其中類澱粉蛋白,可以在症狀出現前10至20年便在腦部積聚。換句話說,透過偵測到生物標記,便能夠在病人出現早期症狀時,及早分辨他們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相比以往單靠臨床症狀作診斷,能更準確、更早得到確診。

主持:剛才提到的兩種蛋白的出現,並不是單純因年紀大造成的腦部變化。但為甚麼這些蛋白會在腦中異常出現?

醫生:目前仍未有確切原因,但年齡增長、基因、患有三高,也會增加出現蛋白異常積聚的風險,曾腦部創傷或撞擊或長期酗酒,同樣也會令風險增加。

主持:阿茲海默症是否有「年輕化」趨勢?

醫生:不能說是「年輕化」,但由於現時檢測技術有所進步,例如雙標記正電子掃描的應用,能夠在較早期便發現症狀,令自覺記憶力或思考能力下降的人士,也會進行檢查以判斷風險,以及早找出早期變化,有機會偵測出異常。

主持:你剛才提到基因問題,如我外婆患有腦退化症,媽媽有柏金遜症,我也會擔心自己是否也有高風險。在這個家族背景下,是否應該提早進行相關檢查?

醫生:如果有家族病史,例如父母或兄弟姊妹患有阿茲海默症,自己患病的風險也會相對提高。但即使有家族病史,如果自己未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也未必需要檢查。現時的國際指引主要建議出現有關症狀的病人,先由醫生評估,再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進行影像檢查。

主持:當臨床上出現甚麼症狀,值得留意需及早檢查?

醫生:阿茲海默症最常見及最主要的影響,包括記憶力,特別是短期記憶及學習新事物的能力,特別是短期記憶。常見情況包括:患者重複問同一條問題已解答的問題、忘記物品位置、在熟悉的地方迷路;其後可能會出現判斷力減弱、思考能力、甚至語言及溝通能力下降。有些病人則會出現非典型症狀,例如先導致行為改變、語言障礙等。

主持:如果病人早期進行檢查,已發現腦內蛋白積聚,是不是可加以控制或延緩惡化?

醫生:雖然現時暫未有根治阿茲海默症的方法,但為何近年國際上越來越多人進行雙標記正電子掃描?因為近年開始出現新療法,包括「抗類澱粉蛋白治療」,透過藥物將腦內已積聚的類澱粉蛋白移除,這種藥物大約在兩年前正式進入臨床應用階段。因此,透過雙標記正電子掃描,找出早期病人,便變得更重要。因為早期病人正處於「黃金治療期」──即類澱粉蛋白開始積聚,但對神經元腦細胞未有太大影響,腦細胞仍存活,在此時進行治療預期效果更好,有機會延緩惡化速度,甚至改善記憶力。

主持:當這些蛋白積聚後,便會開始破壞腦細胞?

醫生:當這些類澱粉蛋白積聚起來,會破壞腦細胞間的傳遞和引發炎症,而Tau蛋白的積聚會進一步加速腦細胞死亡和退化,導致腦萎縮,令認知功能受到影響。

主持:一旦患上阿茲海默症,最希望能夠及早發現,從而介入處理。整個檢查的流程是怎樣的?在現時診斷方法中,雙標記正電子掃描是否相對準確和安全的選擇?

醫生: 醫生會先為懷疑患上阿茲海默症的病人評估,並安排有需要的病人檢測大腦內的類澱粉蛋白和Tau蛋白這兩種「生物標記」,從而更精準地作出診斷和評估病情。正電子掃描和脊髓穿刺是現今準確偵測腦部生物標記的國際標準方法。然而,因為脊髓穿刺具侵入性,臨床應用相對較少;而正電子掃描則屬無創,所以廣為臨床和研究應用。至於近年開始流行的血液檢測方法,暫時只能作為初檢工具,要達致確診及評估病情階段,仍需以正電子掃描結果作為指標。

主持:正電子掃描的檢查是怎樣進行?

醫生:病人在進行正電子掃描前,醫生會先詳細了解病人的病史與臨床症狀,例如病人是否有典型的阿茲海默症症狀。然後,放射技師便會為病人注射正電子示蹤劑,例如C-11 PIB(Pittsburgh Compound B)。經過特定的吸收時間,病人便會進行大約10-20分鐘的掃描,以觀察腦部是否有異常蛋白的積聚。

主持:經掃描後,是否已可以快速判斷阿茲海默症的病情?

醫生:雙標記正電子掃描可檢測出類澱粉蛋白(Amyloid),而這種蛋白通常在病情早期便已出現,因而有助在初期階段判斷病人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至於Tau蛋白檢測則能夠協助醫生進一步正確診斷阿茲海默症,判斷病人記憶力衰退的主因和評估疾病的嚴重程度。

主持:如果病人已經出現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一段時間,再進行這種檢查,對治療仍有幫助嗎?

醫生:以往阿茲海默症的診斷主要依賴臨床判斷,而現在醫生能夠以雙標記正電子掃描協助更準確診斷,同時判斷病人是否適合接受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治療。

主持:如果檢測到Tau蛋白的異常情況,是否仍然可以使用新型治療方法?

醫生: 關於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治療,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 病症早期 (即Tau蛋白積聚較少) 的病人的治療成效較佳。 以往單靠病人徵狀判斷病情,會受到患者本身的教育水平和個人能力影響。例如患者「比較叻」,即使初期腦部功能已下降,也未必會在日常生活中出現明顯問題,可能只是表現稍為遜色,仍能應付日常所需,甚至會自行以不同方法幫助記憶(如寫筆記),因此往往會較遲才察覺病情。而雙標記正電子掃描能提供 一個客觀標準,去判斷阿茲海默症 對腦部影響的嚴重程度。

主持:臨床上,阿茲海默症病人求診時,是否多處於早期階段?還是已經進入中晚期、TAU蛋白已出現?

醫生:兩種情況也有。隨着健康教育普及和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治療的面世,不少人留意到記憶力問題時便會主動求醫檢查。這趨勢令不少輕微可疑症狀的中年人也開始主動接受生物標記檢測。

主持:如果在中年階段進行檢查,而正電子掃描結果亦顯示已有類澱粉蛋白積聚,但Tau蛋白尚未出現,這是否代表仍屬早期?如果是,是否可考慮接受針對類澱粉蛋白治療,移除這些異常蛋白?

醫生:這必須由臨床醫生根據病人整體狀況作出治療判斷。目前這類針對類澱粉蛋白的治療仍屬較新的療法, 近兩年在美國、歐洲等地已開始廣泛應用。 醫生會因應病人病徵、生物標記情況和潛在風險跟病人討論治療方案現時診斷阿茲海默症的國際普遍共識仍然是結合「生物標記」與「臨床症狀」,兩者缺一不可。

主持:今天跟大家講解了雙標記正電子掃描技術,以及阿茲海默症的新型治療,不過是否需要做這些檢查與治療,還得視乎每位病人的臨床症狀及檢查後的實際情況而定,每人都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各位有疑問,或想了解更多資訊,最好還是諮詢醫生。今天感謝胡醫生的講解,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