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痛|養和醫院高級物理治療師徐善美

肩周痛|養和醫院高級物理治療師徐善美

在香港高壓、快節奏的生活下,肩膊疼痛已成都市病。根據浸會大學與中文大學於2019年進行的調查,受訪的5000名市民當中,有近八成在過去半年內曾出現肩頸、腰背或膝關節不適或疼痛。研究團隊更指出,年輕患者顯著增加,主要與文職工作及長時間使用手機導致姿勢不良有關,引發肩頸肌肉問題。肩頸痛症有年輕化趨勢,而若「肩周痛」未能及時處理,更有可能惡化成「肩周炎」,絕對不容小覷。

主持:今天《養和抗病兵工廠》的主題是「肩周痛」,請來養和醫院高級物理治療師徐善美小姐,分享相關知識。我們平時經常聽到「肩周炎」,但較少聽到「肩周痛」。兩者都與肩膀有關,究竟有何分別?

物理治療師:顧名思義,「肩周痛」和「肩周炎」均指肩膀出現痛楚,但肩周痛的定義較為廣泛,疼痛可能集中於某一部位,亦可能擴散至手臂、前臂甚至手腕。有時疼痛更會「走位」,即某段時間痛在此處,另一段時間又移至他處。因此,肩周痛是一個較籠統的描述,其成因往往複雜且多樣。

主持:當肩周痛的症狀會延伸至其他部位,會容易令患者誤以為問題出於別處,而忽略肩膀才是真正病源嗎?

物理治療師:由於肩周痛的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患者容易忽視。加上其成因複雜,因此,若肩膀疼痛持續超過兩星期,休息後仍未見好轉,尤其是夜間疼痛加劇,便可能是發炎的徵兆,應盡快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找出病因,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主持:肩周痛有何常見成因?

物理治療師:肩周痛的成因多樣,常見的有以下四類:

長時間使用電腦時姿勢不當:使用手提電腦或在家工作時,因桌椅配置不理想,雙手缺乏足夠支撐,肩膀需長期承受雙手重量,導致肌肉繃緊,久而久之引發痛楚。

肌腱或肩袖撕裂:研究顯示,60歲以上人士中,約四分之一有肩袖部分撕裂。肩袖肌腱結構特殊,猶如粗麻繩,由多條纖維組成。若隨年齡增長而缺乏適當鍛鍊,肌腱易退化或撕裂。曾有一些中老年患者,因平時缺乏運動,在旅行時提重行李,導致肩部拉傷。

過度使用肩部:部分工作需長時間舉手過頭,或在打排球、羽毛球、網球等運動時姿勢不正確,均易導致肩部勞損。

頸椎問題:頸椎病變可能壓迫神經,引發肩部疼痛。

主持: 若未及時處理肩周痛,會否演變成肩周炎?

物理治療師:肩周痛是身體的警號,初期表徵為輕微疼痛,是動作或姿勢不當的提示。若能及早調整姿勢,有機會可以預防肩周痛惡化或發展成肩周炎。相反,若不妥善處理,則可能進一步惡化成肩周炎。

肩周炎俗稱「五十肩」,是一種常見疾病,多見於40至60歲人士,尤其是女性。其特徵是肩關節疼痛及活動受限。肩周炎的成因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類,原發性與年齡、內分泌或免疫因素相關;繼發性則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例如手術後肩膀疼痛但未有妥善復健,或忽視輕微疼痛,導致病情惡化。

肩周炎通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疼痛期,痛感令肩膀活動受限,而疼痛位置不定,肩部外展、高舉或旋轉均受影響。女性患者常見情況是無法扣上胸圍背扣,這是典型初期表現。在夜間,疼痛通常特別明顯,可能與關節內部炎症或側躺時肩膀受壓所致。

第二階段為僵硬期(冰凍期),疼痛或稍減,但肩關節的僵硬感顯著,活動範圍大幅縮小,日常動作更為困難。

第三階段為康復期(解凍期),症狀逐步改善。部分患者可自然痊癒,但亦有個案永久性肩膀活動限制,影響肩膀靈活性與功能。

主持: 肩膊疼痛時,大部分人會先自行冷敷或熱敷。那究竟應該在哪些情況下使用冷敷,哪些情況下使用熱敷呢?

物理治療師: 肩膊疼痛的處理方式,與一般軟組織受傷的處理方式相近。在受傷的首兩星期,肩膊通常處於發炎期,出現灼熱感和腫脹,一般建議患者使用冷敷,以緩解炎症,原理就如發燒時以冷敷降溫一樣。 此外,若患者在晚間感到疼痛,這也顯示炎症可能尚未消退,此時冷敷仍是較佳選擇。

若肩膊疼痛已持續超過兩星期,並且夜間的疼痛感已不明顯,這通常表示炎症已減退。此時可考慮改用熱敷。熱敷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肩關節的柔軟度,對於緩解僵硬及恢復活動範圍有顯著幫助。

主持: 若患者誤用熱敷,會否令病情惡化?

物理治療師: 如用錯方法,腫脹可能會加劇,就像發燒時熱敷額頭,只會令患者更不適。總括而言,若患處有灼熱感,表示正處於發炎階段,此時應優先使用冷敷。若使用冷敷並休息兩星期後仍未好轉,便應該盡快求醫。

主持: 除了冷敷和熱敷,很多人也會用藥貼或藥膏。使用這些產品時應注意甚麼?

物理治療師: 藥膏或藥貼種類繁多,有些具消炎功效,有些則僅緩解肌肉疼痛。因此,選擇時需因應實際情況。若肩膊疼痛由發炎引起,建議選用具消炎功效的藥膏或藥貼,效果較佳。若只是一般肌肉疲勞或緊張,普通放鬆肌肉藥膏便已足夠。選用不對症的產品,療效可能大打折扣。

此外,藥膏和藥貼均有使用指引及劑量限制,即使使用後不適得以紓緩,亦不宜過度使用,例如藥膏,雖然只需塗於皮膚表面,但藥效會滲入體內,過量使用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

主持:物理治療方面,一般如何處理肩周痛?

物理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會根據肩周痛的不同階段而採取相應方法。在疼痛期,重點是止痛及消炎,例如使用超聲波治療或電療,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及痛楚。

進入解凍期時,會引入輕度運動,幫助恢復肩關節活動範圍。

及至恢復期,會加入漸進式運動,甚至阻力訓練,以增強肩部肌肉力量及穩定性。但需注意,在疼痛期內,一般不建議過量運動,尤其是提重物或劇烈動作,因肩部仍處發炎狀態,需適當休息,避免加重病情。

主持:60歲以上長者較易出現肩袖撕裂,但他們平日或缺乏運動習慣,進行阻力訓練會否有困難?

物理治療師:只要開始訓練,肌肉及肌腱便會逐漸適應並變得強壯。即使是長者,進行比日常稍重的輕量阻力訓練,已有助預防肩袖撕裂。他們無需像年輕人般舉啞鈴或重物,只需針對地進行簡單訓練便可。

主持:若未有及早處理肩膊不適,待出現肩周痛才開始治療,復康時間會否很長?

物理治療師:復康時間主要視乎肩周痛的成因而定。若僅由一般肌肉勞損或姿勢不良引起,通過改善姿勢,可能約兩星期便可痊癒。但若屬較嚴重的情況,如肩袖撕裂,可能需時三個月復康及休息,甚至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至於肩周炎,康復時間差異較大。部分患者或於兩至三個月內好轉,但亦有患者需長達兩年才完全康復。若病情嚴重,肩周炎亦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主持: 在此提醒大家,若不想踏上漫長的康復之路,應及早關注肩部健康。 今日非常感謝徐善美小姐的分享,我們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