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夠50歲,就有五十肩?|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鄧偉文醫生

未夠50歲,就有五十肩?|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鄧偉文醫生

「五十肩」是常見的肩關節疾病,但患者想法大多是「只要還能活動,不影響日常生活,忍一忍便沒有大礙」。這種觀念正是導致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延誤處理病情的主因,結果延長康復時間,甚至令肩膀無法完全恢復正常功能,活動能力大幅下降。因此,一旦懷疑患上「五十肩」,應盡早求醫,以降低永久功能受損的風險。

主持: 不少朋友都曾經歷肩膀痛的困擾,今天主題正是耳熟能詳的「五十肩」。我們請來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鄧偉文醫生,為大家講解這個常見問題。鄧醫生,你好!「五十肩」是否真的只出現在五十歲以上人士身上嗎?它的正式名稱又是甚麼?

醫生:「五十肩」的醫學名稱是肩周炎,之所以被稱為「五十肩」,是因為此疾病常見於約五十歲的人群。然而,這僅是一個俗稱,並不意味只有該年齡層才會患上此症,任何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患上肩周炎。

例如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情況下,患上「五十肩」的機會會明顯增加。另外,經常需要使用肩膀的人士,例如從事體力勞動或經常運動的人,也較容易出現相關問題。此外,若相關部位受傷,也有可能間接引發「五十肩」,例如手腕骨折後需要打石膏,即使手腕康復良好,部分病人也會出現肩膀僵硬或疼痛的情況。因此醫生在處理手部受傷個案時,亦會提醒病人維持肩膀活動,以減低引發肩周炎的風險。

主持:肩周炎會同時影響兩側肩膀,抑或先出現在一邊?

醫生:肩周炎可以影響單側或雙側肩膀,但大多數情況下會先影響一側,然後才波及另一側,但亦有少數患者會兩側同時發病,其主要徵狀包括肩部疼痛、僵硬,以及肩關節活動受限等。

主持:肩周炎的成因是甚麼?

醫生:肩周炎的成因是肩關節的軟組織(包括肌腱、關節囊等)因發炎而收縮,導致肩膀的活動幅度受限。這些發炎通常伴隨典型症狀如紅、腫、熱、痛。

肩膀是典型的球窩關節(ball-and-socket joint),由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外面由一層稱為關節囊的軟組織包覆。我們可以將肩膀比喻為一個握緊的拳頭,外面套著一個膠袋。在正常情況下,膠袋具有彈性,讓拳頭能自由活動。然而,若膠袋被抽真空,拳頭便會被膠袋緊緊束縛,活動受到限制,這正是肩周炎的狀態。

主持:肩關節的軟組織為甚麼會發炎?是否有特定的原因?

醫生: 大部分發炎個案也沒有明顯的原因。不過,肩膀關節比較特殊,即使沒有遭受大力撞擊或拉扯,也可能出現發炎,有時可能僅是簡單動作,例如從高處的書架取書、或從櫥櫃取鍋具,稍微拉扯到肩膀,當刻患者可能也沒有特別留意,但隨後有機會出現炎症。

主持:但肩膀輕微拉傷,休息幾天不就會自行康復嗎?

醫生: 大部分個案確實能隨時間慢慢康復,但也有個案會陷入惡性循環,即肩膀發炎引起疼痛,病人因而避免活動,但活動不足會令肩膀更加僵硬,炎症更難以消退,病情難有改善,肩膀活動逐漸受限。

主持: 網上有指肩周炎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如何區分兩者?你剛才提及的日常生活中,由於輕微拉傷而引發肩周炎的例子,又屬於哪一種呢?

醫生: 如果是因為手腕受傷、曾接受肩膀手術等外在因素引起的肩周炎,這便屬於繼發性肩周炎。而原發性肩周炎則沒有明顯誘因。不過,即使是原發性肩周炎,很多時候其實也與一些非常輕微的創傷有關,只是患者難以察覺。

主持:肩周炎的痛楚是怎樣的?是突然出現,還是逐漸產生的?

醫生:肩周炎病情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期是疼痛期,第二期是僵硬期,第三期則是解凍期。肩周炎的特點是發展緩慢,早期的痛楚通常是漸進式的,並不明顯,很多患者可能不以為意。當患者開始求醫時,往往已經進入第二期,此時肩膀的活動已明顯受限。

相反,如果患者肩膀突然有劇烈疼痛,醫生則會評估患者是否有其他創傷,例如韌帶撕裂、肌腱斷裂,甚至骨折等情況。

主持:一旦進入僵硬期,是否只有肩關節會有痛楚?還是會影響到頸部或手臂?如果患者在第二期才求醫,是否已經太遲?

醫生: 在第二期,病徵主要為肩關節活動受限,痛楚亦有機會呈放射式,延伸至上臂,甚至頸部。不過,若出現痛楚的範圍太大,醫生便會考慮是否由其他問題引起,例如頸椎神經受壓等情況。

臨床上,大部分患者也是在病情進入第二期後才求診,這時肩膀的活動能力已明顯受限,且痛楚已持續一段時間。有些患者更可能已嘗試過服用止痛藥、中醫針灸或按摩等方法,但效果不理想。

若患者在第二期才求醫,理論上仍不算太遲,但越早處理,效果會越理想。如不積極處理病情,最終肩膀的功能或只能恢復至原本的50至70%,難以完全回復至正常狀態。

主持:為甚麼這些病人的肩膀活動能力會大不如前?

醫生: 即使進入第三期解凍期,即疼痛逐漸減輕,活動度慢慢恢復,但由於關節囊在發炎期間收縮並纖維化,這些結構性的改變或已經固定,這種情況未必能完全逆轉,導致肩膀活動幅度受限。因此,一旦感到肩部不適,應盡早求醫,以防情況惡化,減低永久功能受損的風險。

主持:處理肩周炎有何治療方法?

醫生:首先,若懷疑患者患上肩周炎,醫生必須先排除其他可能的情況,例如肩部肌腱是否有撕裂、骨骼有否異常,甚至是否因頸椎問題影響肩膀。醫生一般會建議患者先進行影像檢查,例如磁力共振掃描,以全面了解肩部的結構狀況,如檢查結果顯示骨骼無異常,肩旋轉袖及韌帶等均正常,但軟組織出現發炎現象,便可診斷為肩周炎。

當身體某部位疼痛時,人會自然而然地避免活動該位置,然而,對肩周炎患者而言,治療期間則需要活動這個關節。在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患者可逐步恢復肩關節的活動能力。關節的活動可分為主動與被動兩類,前者是指患者自行盡量活動肩膀,這概念非常重要,因為所有功能的恢復,最理想都是自主完成,才能真正鍛鍊到肌肉;若患者無法自主完成訓練動作,物理治療師便會進行被動活動,透過外力幫助患者使用肩關節,從而改善活動幅度。

若病情嚴重,以及嘗試以上方法均無法奏效時,患者可能需要在麻醉下進行關節鬆動療程,以幫助肩膀放鬆。

主持: 這讓我想到健身的情況,自己在家練習舉重時,通常做到第十次便會放棄;但當教練從旁協助時,往往能突破極限,做到第十一次甚至更多。對肩周炎患者而言,醫生和物理治療師的協助真的很重要。

醫生: 有支援或協助時確實更容易完成挑戰。

主持: 完成所有主動和被動運動後,患者是否就可以完全康復?將來會不會復發?

醫生:肩周炎其實非常容易復發。肩關節受到輕微刺激後,便機會令關炎再次發炎。因此,即使康復,患者仍需要持續進行主動運動,以維持肩關節的活動能力。

主持:為甚麼即使疼痛仍需要堅持運動呢?

醫生:我剛才提到,肩周炎的關節狀態就像被塑膠袋緊緊罩著一樣。在實際情況中,肩膀外層的軟組織因發炎,而與周圍的骨骼或其他軟組織產生黏連(adhesions)。這種狀態就像被膠水固定,導致關節難以活動。而透過主動與被動運動,可以逐步鬆解這些黏連,讓軟組織重新恢復彈性。

主持: 肩周炎復發的原因是因為姿勢不良,還是軟組織再度發炎呢?

醫生: 兩者皆可能。很多時候,復發是由於肩關節進入了一個反覆黏連的循環。此外,肩關節結構本身非常複雜,既容易發炎,也容易形成黏連。

主持:肩膀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頻繁的關節之一,因此更需要悉心保養。曾患過「五十肩」的朋友,即使康復後,也應該繼續進行相關運動,維持肩膀的活動能力,這樣才能有效預防復發。今天的節目時間差不多,非常感謝鄧醫生的分享,下次有機會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