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三女俠|微型藝術展現北區精粹

財智三女俠|微型藝術展現北區精粹

北區是香港傳統習俗文化保存得最好的地方之一。亦是唯一擁有兩大禁區:沙頭角或打鼓嶺的邊城。相比於英殖後才發展起來的維多利亞城(中環),上水和粉嶺在六、七百年前的南宋、明初,已有彭、侯、鄧和廖四大氏族在此聚居,建祠堂、起學校,族人考取功名,加官進爵,留下嶺南優美建築「廖萬石堂」和龍躍頭鄧氏祠堂等。北區保留了獨特的傳統習俗,例如上水廖氏六腳麒麟、沙頭角魚燈舞、還有圍村客家菜,是香港歷史文化美食的寶地。

為慶祝回歸28周年的首個「北區微型藝術展」,正好是探索北區的起點。現正在上水匯舉行的展覽,展出合共28件精緻作品,7件為重點新作,將北區「上粉沙打」四區的特色景致呈現眼前,由即日至7月9日舉行,由北區民政事務處、北區區議會、新界社團聯會(新社聯)及新社聯北區地區委員會合辧,帶大家看歷史、遊禁區、賞建築、嚐美食。

藝術家精雕細琢《廖萬石堂》,匠心打造指尖上的麒麟及花燈,七彩繽紛而造工繁複,令人嘖嘖稱奇。在戲棚後台,只有5厘米高的《帝女花》長平公主帶上閃閃生輝的鳳冠頭飾,盡顯鬼斧神工。藝術家精心紮作多盞只有8 cm的玲瓏魚燈,重現有三百餘年歷史的沙頭角魚燈舞,燭光流轉,美妙不凡。作品《圍村客家菜》復刻十二道客家名菜,包括以沙頭角出產新鮮蠔仔烹調的煎蠔餅、客家招牌菜梅菜扣肉等。指尖上的佳餚幾可亂真,令人食指大動。

藝術家以巧手展現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太平清醮、粵劇、神像雕刻技藝、戲棚、紮作、舞麒麟、舞獅、魚燈舞、客家菜和茶粿等,匠心獨運,令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