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頸梗背痛」是否已經纏繞多年?治療緩解後總是反覆發作?張女士是其中的患者,西醫診斷是肌筋膜炎(Myofascial Pain Syndrome)。這是一類慢性痛症,當發作時,「頸梗背痛」難忍,頸肩部肌肉酸痛,腰背部脹痛,感覺肌肉僵硬板滯,牽拉整個頸肩背部肌肉群,轉頸弧度受限,時有頭暈頭痛及耳鳴耳脹,反覆發作,輾轉失眠,苦不堪言。

何謂「肌筋膜炎」?
肌筋膜炎是指筋膜、肌肉、肌腱及韌帶等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引起的慢性疼痛,多見於頸部、肩背,腰臀等部位,也可見於肘關節、腕關節及足底。患者感覺肌筋繃緊、腫脹或反覆瀰漫性酸痛,活動會受限。尤其在氣候變化期間,受風受涼時,容易復發,纏綿難愈。患者多訴述以頸肩痛、上背痛或下背痛等症狀求診。

肌筋膜炎的病因
肌筋膜炎的病因尚不明確,多數認為與外傷、勞損或寒濕氣候環境有關。部分患者可能是內分泌因素誘發:患者有月經失調,或接近更年期,也有患者述說是產後感受風寒引起,也可能是風濕免疫性肌肉炎症反應導致,又或因長期失眠或精神情緒誘發。因此,需經臨床診斷鑒別。

中醫角度看肌筋膜炎
從中醫角度,肌筋膜炎屬中醫學「痹證」的範疇。中醫古籍《素問-痹論》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外傷後護養失當也可導致此症。長期過勞或反覆坐臥姿勢不當,使邪氣滯留腠理,氣血凝滯,日久則痹阻經絡,筋脈失養而患此病。因「久病入絡,久病必瘀,久病及腎」,若患病日久,治療則難有速效。

中醫的辨證論治
中醫的治療目的除了緩解疼痛,改善臨床症狀,長遠目標是恢復肌肉的彈性,降低復發率。臨床辨證論治,多見以下4類證型:-
1.寒濕痹阻證:治宜散寒除濕、通絡止痛。方用葛根湯加減。
2.濕熱蘊結證:治宜清熱除濕、化濁止痛。方用四妙散加減。
3.氣虛血瘀證:治宜益氣活血、活絡止痛。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4.肝腎虧虛證:治宜補益肝腎、舒筋止痛。方用補腎壯筋湯加減。
中醫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以及病史辨證,予以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中藥內服、針灸配合中藥外敷、拔罐及刮痧等是常用的治療方法,幫助患者扶正祛邪,緩解疼痛。

如何預防肌筋膜炎復發?
預防肌筋膜炎復發,建議患者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發病的誘因:
1.留意氣候環境變化,做好保暖,避免風、寒及濕邪的傷害。
2.糾正不良坐姿,注意保護頸椎及腰椎功能。
3.做好壓力管理,保持心情開朗,飲食有節制,勞逸結合,避免過勞。
4.運動的強度要恰當適宜,多做伸展運動,改善容易有緊繃狀態的肌群。
此外,中醫以治病求本為原則,標本兼治,祛除病根為要。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
資料來源: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